1 / 2
文档名称:

家庭教育 (2).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庭教育 (2).doc

上传人:1314042**** 2020/6/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庭教育 (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庭教育:家长少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一个博友留言,让我去看一下她朋友的博客,请我作出裁判。我去看了,是孩子之间的矛盾。整个事件叙述起来太长,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七岁男孩因争夺一个玩伴而发生打斗,其中一个吃了亏。家长不服,告到学校,并且在网络上发帖,遂发展为家长之间的战斗。最后,事态虽然平复,但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很受伤。我没有就事件本身作出评价,只是对他们提出了建议。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最好少介入。首先,家长介入的作用有限。家长的介入可以解决一两次具体的矛盾,却改变不了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因为偶尔一两次冲突的结果,并不能改变整个群体等级关系的结构,等级关系是长期形成的,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有了相对固定的位置,外力很难去撬动它。不可能父母介入一两次,就能够让群体成员重新排序,以前不受尊敬的突然就受尊敬了,这不可能。更大的可能性是,父母一离开,情况还是照旧,甚至更糟,因为你搬父母来***,对别的孩子是种示威,很可能让对立加深。譬如,一个在班上总是受欺侮的孩子,并不能因为父母为他出一次气就把同学震慑住,反而可能引来更恶劣的对待,因为这意味着“不顺服”,意味着对抗。但这对抗的力量却是临时性的,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和孩子在一起,父母一离开,孩子仍然是弱势,甚至因为父母的介入加剧了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对立,反而让孩子更难处。孩子在群体中处于什么等级,只能由他自己决定,旁人是帮不上忙的。有些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会被其他学生攻击,连近在身边的老师都保护不了自己的“宠儿”,更何况鞭长莫及的家长。其次,矛盾既已产生,伤害也必然已经发生,家长如果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伤口扒开,里里外外探个清楚,还要展示给其他人看,让其他人来评判。且不说评判是否公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人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会遇到人际关系上的问题,遇到了总要找原因,而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将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这是一种本能,往往连自己都不易察觉。正因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眼光向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而且,由于眼光向外,我们的内心总是在关注别人,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受建立在了别人的态度之上,很容易成为别人情绪的受害者。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因为涉及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大,自保的本能就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很难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思考,结果陷于情绪化之中,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孩子遇到自己难于处理的事情,家长也不是不能介入,只是要有一种呵护的心态,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也对别人的孩子也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最好不要将事情公开化,让孩子处于矛盾的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