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普通话手抄报古汉声母文字稿.docx

格式:docx   大小:4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通话手抄报古汉声母文字稿.docx

上传人:gjh0927 2020/6/20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通话手抄报古汉声母文字稿.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普通话手抄报古汉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在音韵学上,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称为中古音。中古音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前期以《切韵》音系(即《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相关概念五音: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即是“五音”;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和“半齿”(日纽),共是七类,就是“七音”。在我国古代的音韵学著作中,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归纳分析主要有“五音”、“七音”之说。“五音”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所谓“五音”,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成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后来,古人又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舌音分为舌头、舌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这样,古代声母的发音部位就有了十类之别。“清”“浊”: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我国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清”“浊”的术语来作解释。唐代孙缅在《切韵序》中说:“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字有清浊。”由此可知,声母的清浊之辨由来已久。后来,古代学者根据韵图中三十六字母排列的位置及发音特点,又将清浊各一分为二,即: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从现代语音学的观点看,传统的清浊之分实际上就是声带颤动与否的区别,凡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一类声母为清,凡声带颤动的一类为浊。至于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的进一步划分,则涉及到其他的发音方法问题。古代全清、次清之间与全浊、次浊之间的区别特征是不一致的,次清的“次”是就清声母的送气而言,与发音方法的气流强弱相关;次浊的“次”则主要指非塞音、塞擦音、擦音类浊声母,与发音方法的阻碍方式相关。古代学者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虽然不如现代精密,但应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守温三十字母“守温三十六字母”《玉海》“守温有三十六字母图一卷”。但已无所见。后来刘复(近代语言学家,1891--1934)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里面有一个写的很坏,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个字。背面有“三十字母敲韵”六字。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君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心斜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刘复《敦煌缀琐·守温韵学残卷》《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研究》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考证守温是唐末沙门人,“南梁”非朝代名而是地名。唐兰考证南梁就是兴元,即今天的陕西南郑县,守温当是当时凉州西域一代的汉族僧人。这个敲韵图受梵、藏发音影响较重。后来,唐宋时期的音韵学家根据当时的语音状况,增加了6个,形成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惯上仍然叫“守温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根据现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朝的声类,另外,守温的著述残卷也已经被发现,上面只记述了三十个字母,而且和“三十六字母”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至于“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创,至今未有定论。“三十六字母”如下: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