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生厌学原因剖析厌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持抵触情绪一种学习状态。有专家研究发现,厌学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行为:在上课期间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状态不佳;不愿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性不高;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教师、家长提出意见与要求有意抵触等。[1]小学生厌学不仅影响他们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而且对他们是否辍学以及身心健康状况也有重要影响。厌学对学生各方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家长、教师与社会广泛关注。寻找小学生厌学原因,对于教师、家长与学校制定科学矫正措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学生厌学原因是多方面,例如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教师教法陈旧、评价方式死板等。[2]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自身原因;二是学生所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一、小学生厌学自身原因在影响小学生厌学诸多因素中,小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占比例相对较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内部学习动机与良好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不当、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不强、自我归属感缺失、他人替代性动机较强等,这些原因都会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 ,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一种内部动力。[3]内部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密切关联,学习效率好有助于唤起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反之长期学习效率低下也会打击学生学习动机。大部分厌学学生就是因为学习效率不高,慢慢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成为厌学儿童。小学生自身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由于儿童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特点,在上课期间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喜欢东张西望,没有认真听讲,下课后没及时消化,加上小学生天性好玩,自我监控能力不强,久而久之,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慢慢就有厌恶学习心理,从而也会走向厌学之列。 ,这部分学生往往把学习上失败归因于稳定与不可控制内部因素,诸如能力高低、智力差等因素;而把偶尔成功归咎于运气好坏、任务难易等不稳定外部因素。这些不正确归因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了小学生在失败面前颓废,在成功面前不思进取。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学生对学习厌恶,在这种状态驱动下学生慢慢就会厌学,甚至辍学。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由于受先天性影响,对于这些需要都有强烈愿望,都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求。但是厌学这部分学生长时间得不到同学、教师、家长赞扬与肯定,这些基本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时便容易产生焦躁、自卑、压抑、偏执、敌对心理,厌学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别人瞧不起世界里,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容易对学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慢慢就会影响他们学习,最后也会走向厌学这个误区。二、影响小学生厌学外部因素除了以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厌学众多内部因素外,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在不同层面上也会对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而其中影响较大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