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孟子]精选试题《孟子》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孟子〃梁惠王下》)【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1)①(4分)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以为”及反问句式)②(4分)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是”“为”等字)(2)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按要求答题。(10分)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分)②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3分)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3分)(2)孟子在文中强调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①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那怎么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呢?(赋分点:与、则倒装句)②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赋分点:斯、濯、取判断句)③“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难以逃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赋分点:孽、犹、违判断句)(2)不仁者将咎由自取。(10分)公孙丑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分)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3分)(2)请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明孟子说的浩然正气的意思(4分)(1)①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②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2)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义的精神,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起来的正大刚直的精神。,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10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2)古人有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