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开启新语文课堂模式 "玩" 过去,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设置情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当然,学生参与仅限于回答各种枯燥问题。不同教学情境,可以营造不同课堂氛围,传授却是同样知识。 :声音荡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上,一定要听闻朗朗读书声。它不再是一个潜意识教学过程,而是真正将其融入课堂之中。如何让朗诵贯穿其中,这就与情境巧妙设置关系密切。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雄浑壮阔。不读,怎能听到波澜起伏;不读,怎能听到苏轼内心;不读,怎能听到心灵共鸣。所以,朗诵是这首词教学过程灵魂。在课堂中,每一句词,我会让学生通过自读、齐读等方式朗诵多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理解词句基础上,读出重音、停顿、起伏;在带有感情朗诵中,体味词大意、词人情感。通过不断指导,学生读出了不一样"大江东去"。而本不擅长朗诵我,在学生推动下,羞涩地走在了朗诵前线。 :线条韵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魅力就在于此。很多绘景、描情篇章,蕴含便是一幅幅心灵画面。柳永词《雨霖铃》,凄凉悲切,委婉深情。我以美美地读、美美地画、美美品这三幕来设计这首词教学。其中,"美美地画"这一情境设置,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结合词句与想象,将离别文字用线条勾勒出来。苏轼《赤壁赋》,在遇到写景段落时,我没有直接翻译,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方框,意味着这是一张画纸。随后让学生画出文段中景物。这两堂课,在绘画后,我会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描绘这幅画。这样设计,既翻译与理解了词句含义,又能深入体味情感,还激起了学生强烈兴趣。 :人生轨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一生,如一趟逆水行舟般艰难旅程,每个人都是其中行者,饱尝其中酸甜苦辣。每个文人雅士,都有自己旅途,他们选择用文字记载这关旅程。在读者眼中,则是言为心声,文见其人。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总结重要作家在高中课本以及所学过作品,为每一位作家复制一幅人生轨迹图,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人,可以以他们足迹为线路,勾画出他们人生轨迹。因为他们所踏足地方,代表了其人生荣辱兴衰;不同地方作品,表达了作家不同心境。这样情境设置,将所谓"知人论世"具体化、形象化,使传统教学模式中背景介绍、作者介绍这个环节,富有了可观性、动态性。教师,只有在专研教材基础上,把握重难点,才能将三维目标融合在富有创新性教学情境里。既让教学模式新颖,又使大纲中知识点有效地落实。这样才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起来。 "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只是把能够体现"玩"教学情境恰如其分地穿插在其中。而这里强调是,在"玩"基础上,能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这更能体现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剖析性。 :最动情语言。表演总是比文字印象更为深刻。好演员总是要研究透了剧本,才能隐藏本我成为剧中人,继而活出虚构人生;而好观众总是通过演员细腻表演,深深为剧中人所动容。司马迁《鸿门宴》,具有很强故事性,在我强制性要求下,学生自己写剧本、准备道具、排演,为大家上演一场惊心动魄鸿门宴。我目就在于,通过最简单动作语言,让学生剖析课文中人物典型形象。从而顺势将主要人物列于黑板上,学生纷纷上台写下了自己感兴趣人物性格特点,满满一黑板都是学生自己体会,其实比我备课时归纳更全面。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造就了学术繁盛,而通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