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0
文档名称:

流域环境泥沙氮、磷平衡吸附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pdf

格式:pdf   页数:20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流域环境泥沙氮、磷平衡吸附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pdf

上传人:pk5235 2016/3/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流域环境泥沙氮、磷平衡吸附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水作为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点源和面源污染,使得我国许多地区水作为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点源和面源污染,使得我国许多地区的河流和水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恶化。在南方地区,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尤其是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河源水库流域,生态缺水问题普遍存在。饮用水源地的水质问题系关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因此,安全的饮用水已经成为人们迫切追求和保护的对象。近几年,饮用水源区水质保护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对水库水源地水质污染机制和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饮用水源地水库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保护水源地的基础。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是研究水源地水质变化的基本途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水库水体污染的载体是径流和泥沙。径流在运载可溶性污染物的同时,也通过径流泥沙载体运输吸附性污染物,而这些吸附性污染物是潜在的污染源,在水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在水和泥沙的固液界面发生动态转移。因此,研究不同水环境沉积物的吸附/解吸附特性,对水库水质的源头保护和定期清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安吉县赋石水库流域为研究区,以河道水库泥沙对氮磷的吸附/解吸附机理及流域地表水水质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在流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定时定点监测取样的关键断面(18个)和水库内监测点(9);接着,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模拟分析法,对流域内河流沉积物和水库底泥对氮磷吸附过程、吸附能力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就流域环境泥沙是否存在二次污染进行了预测;同时,通过连续两年流域内地表水的定时定点监测取样,主要水质污染指标的检测分析,并用标识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流域内不同水体进行了水质污染要素和污染程度评价、确定主要污染因子和污染物成分;并用经验正交函数对检测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讨论;最后,在二类水质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梯级零维水质模型和概率环境容量模型,对流域内河流和水库进行理论和实际环境容量的计算分析。获以下主要结论: :流域内河道沉积物和水库底泥对磷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 —— mg/kg之间,均值分别为 。吸附能力与沉积物粘粒、铝结合态无机磷、活性铁、活性铝等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吸附过程可以用L趾舯uir、Fremdlich和Temk由等温吸附方程描述(R2>)。河道沉积物和水库底泥是否存在二次污染的吸附/~ mg/L之间,∥L,均大于河道和水库水体全磷浓度,因此该流域河流和水库存在着磷二次污染,对水源区水质起着“污染源”作用。 :河道沉积物和水库底泥对铵态氮的吸附过程可用 Frellndlich等温方程描述。~ — 执g之间;~~,与全磷、有机质、阳极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成显著正相关,与活性铝成负相关。二次污染的吸附/~~ m∥L之间,∥∥L, 均大于地表水中铵态氮,因此该流域河道和水库存在氮二次污染,对水源区水质起“污染源”作用。 (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逐月对赋石水库流域内27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并用单因子标识指数和综合标识指数法对河流和水库水质进行分段评价。结果表明:赋石水库流域河流水质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评价结果各不相同。总体表现为:支流水质优于干流,干流水质优于水库水质。按照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水质良好且监测指标浓度值相对稳定,主要为二类到三类水质标准,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质标准。第二阶段为2010年7 月到2011年6月,水质较差,除全氮外其余检测因子在不同时间差异较小,为五类到劣五类水,不符合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水质标准。 :该流域河流和水库水质按时间可分为两个典型的时间段。第一时间段从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第二时间段从20lO 年7月到2011年6月。第一时间段内,河流和水库的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钾指数, 次要污染因子为全氮,水质在一类到二类之间。第二时间段内,河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为全氮;而水库在三分之二时间为全氮,三分之一时间为高锰酸钾指数,河流和水库水质都为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