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社会学考试重点.doc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整体,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关系等。2、城市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具体归纳为四个相关联的板块:1)关于城市居民或城市人的研究;2)关于城市社区研究;3)关于城市社会体系研究;4)关于城市社会发展研究。其方向是围绕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1)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在空间结构上的展现,焦点是在变迁着的城市环境下,群体、组织的区位结构问题;2)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在社会结构上的展现,焦点是在变迁着的城市环境下,邻里、种族、阶级等人类群体的结合和冲突。3、初级群体: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2)在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中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说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3)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的手段。主要依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给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形成条件:1)交往各方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较小;2)互动持续久,接触时间长;3)交往各方活动空间相近。功能:1)承担着人的社会化任务;2)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3)维持社会的稳。积极意义:1)初级群体的衰弱,使人们得以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地组织起来,促进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程度的整合,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从事各项活动。2)初级群体的衰弱,扩大了个人生活空间,增加了社会的有机联系。3)初级社会群体的衰弱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地依靠正式的规章制度,降低了私人关系和感情联系的原则,更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消极意义:1)人们感情需求的难度加大,增加了初级群体的不安定因素。现代社会,社会组织为成员提供成就需要的同时,却难以保证成员感情需要的满足。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又使个人更需要有力的感情寄托。而人际关系的冷漠、疏远,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交流,互助关系变得松懈,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吸毒、***、单亲家庭的增多等都是初级社会衰弱的表现。2)社会控制仅仅依靠正式的规章制度,而缺少道德的指引,也会增1) 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2) 组织目标的实现,实行劳动分工,形成复杂的组织结构。3) 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组员对上级负责。4)专业化5)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他组织,但不是这些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6)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官僚制组织(或称科层制组织)是指一种以分科——分层、集权一一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组织制度。社会组织类型:经济组织、政治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作用:1)社会组织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2) 社会组织有助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 社会组织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赖正式分工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普强实验启示:管理者的表现充分反映出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III冲突中,利润最大化的诱惑;同时也告诫人们,社会利益与责任不能依靠某些人的觉悟或良知,商业不能实现自我监管,唯一可行的是政府监管。城市:(社会学家)有一定的地域规模,并具有如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些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多,居住密度高,相互差异大;至少有一定的人口从事非农业生产;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主要不是在彼此熟知的、作为完整的个人之间进行的,而往往是在互不相熟的人之间进行;社会整合的基础是远比家庭和部落更广泛的东西,如法律、宗教、政治忠诚等。特征:法理性、匿名性、异质性、多样性、聚集性、信息性。城镇本质特征:1)在产业结构上,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2)在规模上,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3)在景观上,有比乡村要打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具有上下水、广场、街道、影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都区别于乡村。城市化:概念:1)人口集中: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2) 地域转化:地域景观上出现差异,使地域性质发生变化。3) 产业转型: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产生、集聚和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4) 生活方式变革: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动因: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科学技术与城市化、政府政策与城市化。特征:1)行政主导力量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国家制度安排与城市自主发展路径交织作用于城市3)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