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图书馆管理毕业论文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图书馆管理毕业论文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doc

上传人:小雄 2020/6/27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图书馆管理毕业论文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摘要]就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引入“寄存制度”,改善珍贵古籍的保护条件;突出珍贵地方史料的保护,将民国早期文献定为古籍四级,同时有计划、有选择地影印出版,有利于地方珍贵史料的抢救和保护以及采用“缩微技术”夏制、抢救古籍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管理古籍普查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由于诸多原因,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殳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等…,全国几千万册古籍,生存状况实在堪忧。调查显示,国家图书馆古籍的PH值已降至6-,一旦降到5以下,就无法使用,古籍保护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丁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同年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准备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对古籍分级保护,并公布了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868部;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制定《古籍特藏书库基木要求》,命名了112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夏工作,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启动“中华再造善木工程”,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一系列举措,为古籍保护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中华古籍浩如烟海,数量至少在3500-4000万册以上。除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收藏,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和个人手中。且不说民间和个人的收藏条件,单是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基本处于无专人、无专门书库、无专门经费的“三无”状态。由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循序渐进,覆盖到基层图书馆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保护重点首选善木特藏。如“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的宗旨是确保珍稀古籍的传承安全,所以第一是“传本”再造。古籍保护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笔者认为,市级以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不能“等”和“靠”,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古籍保护办法,多渠道改善条件,改变现状。1引入''寄存制度”“寄存制度”人们口常社会活动中常见,如宾馆个人物品寄存、银行贵重珠宝寄存等。“图书寄存”在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业务中已经出现,即外界(机构或个人)将收藏的图书免费寄存在图书馆,通过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服务。图书馆负责保管,“如有损坏,罚赔。”1910年清学部在其拟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中,以法规的形式要求各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并鼓励民间藏书家将自家藏书寄存到图书馆来“扩人问见”。一些图书诡还为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寄存规则,如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收受寄存图书暂行规则》和湖南省图书馆的《寄存图书规则》等。早期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的出发点,是将这些寄存图书用来为读者服务,以弥补馆藏图书的不足。后来随着出版物的爆炸性增长,图书馆购书经费也相对稳定,各级图书馆藏书有了大幅度提高,不必依赖寄存图书补充馆藏,图书馆“寄存制度”也渐渐淡化,悄然退出。,容易受水火、虫霉等各种污染的损害。因此,古籍保护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