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明妃曲二首(其一)读诗细识春风面王安石画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其诗词文别具一格,仅《明妃曲》二首就令不少文人墨客千百年来玩味赞赏不已。《明妃曲》作于宋嘉祜四年(1059),王安石时任江东提点刑狱,此时的他有际遇不佳、不为人知重的感叹,遂写下了寄寓深邃的《明妃曲》。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名,嫱,字,昭君。其父王穰(ráng)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选秀入长安。昭君选秀入长安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昭君青冢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明妃曲(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赏析诗的1-4句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译文: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水沾湿春风一样姣好的面庞头发不整鬓脚低垂。低头回看身影间脸上失色,容颜惨淡,尚幸见到我君王失态。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悲伤、愁苦不忍离开前两句用什么手法表现昭君的美?昭君一出场,泪湿春风,低回顾影,满含悲戚,自己也觉得“无颜色”。然而即使如此,尚且惊得“君主不自持”。写昭君的美却从她的“不美”之时落笔。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眼泪和悲哀消减了她的容光,她会更加美丽动人。反衬欲扬先抑赏析诗的5-8句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译文:离别归来却责怪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精神气质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和作者对此的评论。侧面的写法,从元帝平生所见反衬明妃的美,讥讽了汉元帝的案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对于元帝昏庸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