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设计心理学论文——从设计心理学看设计分析及解决内容摘要:“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商品或物品中辨别挑选出优良的设计?怎样欣赏好的设计?一个设计不好,不好在哪里?要在哪些方面做怎样的改进?”这些就是本文意图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想要说明设计分析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用户作为产品实现的主体的不可忽视性,主要从设计心理学的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产品设计的评价方法,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要明确进行设计分析的前提:在物品的使用中遇到问题时,找对正确的归罪对象,即问题的根源究竟是在人还是在于设计。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从可视性、限制性因素、概念模型三个方面对设计问题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以人的行为七阶段为基础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最后从概念模型方面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改良方案。关键字:设计心理学设计分析产品设计人员用户可视性问题限制性因素概念模型正文:引子生活是一门设计的哲学,且不说诸多的高科技产品,两万多种日用品在这一点上便提供了极好的佐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的设计为高品质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商品或物品中辨别挑选出优良的设计?怎样欣赏好的设计?一个设计不好,不好在哪里?需要在哪些方面做怎样的改进?设计分析能力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否认,感性评价在对一件物品的整体评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单纯感性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缺乏理论性不可避免的会使评价产生背离主体的偏颇。所以,单单感性是没有办法完成设计分析的任务的,我们还需要具备具备一定的理论系统来弥补感性评估的漏洞。可以这么说,感性为我们的评价之路指出了一个方向,而理性却为我们指明了那个地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觉得一个东西好(或不好)。那我问你,“好(或不好)在哪里?”你可能会说,“说不出,就是好(或不好)”。那好,理论的意义来了,它会为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分析之前“别人都会,就在我这儿出了问题,大概是我的动手能力要差一些罢!”责备自己似乎是我们在简单的日常用品的使用上遇到问题时的惯性思维,但设计大师诺曼却告诉我们“这些不是你的错,是产品设计人员忽略了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的认知。”我觉得这是在做设计分析之前要明确一个观念,即“不是我的错,是设计出了问题”。只有这样,那些设计拙劣的物品才不会在我们的错误认知中得到开脱,得以幸存。设计优秀的物品应该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它们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困难,因为他们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是给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线索,从而使用户陷入困惑,破坏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问题及设计师意图分析下面,我将就一款相机为例,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分析及解决。,并不是因为它的功能有多完善或是造型有多美观,相反的,是它的糟糕的调焦按键的设计。第一次使用这款相机的时候,是在晚上给朋友拍照。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场景效果,我想要将人物拉远一些,于是习惯性地去尝试相机上的调焦按钮(见图1)。但是问题在这时候出现了,它的调焦按钮(这个倒是没有被我认错)是一个长条形凸起,我想长焦与广角应该是左右摁下时分别控制的。我先尝试了左摁,结果人像被拉近,自然地,我又去尝试右摁,结果却是数码变焦继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