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范例.doc

格式:doc   大小:7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范例.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6/28 文件大小: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范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号学生姓名专业英语导师姓名职称学院课题性质设计/论文课题来源教师科研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问题/学生自选课题其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认知转喻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对象、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案、预期成果等)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mi避谈论某些话题或避免使用某些词语,因为不愿、或不能随便谈及那些话题或使用那些词语,于是就找到一些模糊的、听起来顺耳的说法或词语来代替,这些说法和词语所形成的表达方式就是委婉语(e叩hemism)o委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就像美国学者HughRawson(1981:1)所说的:“委婉语如此深深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确,委婉语是语言交际的“润滑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己经渗透于政治、军事、。本研究借鉴不同时期中外学者关于委婉语、委婉语的认知阐释以及英汉委婉语的研究成果,以认知转喻为视角,对英汉委婉语的认知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以图发现其共同和不同的规律性特征。单凭修辞、社会心理、文化、语用这类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对委婉语生成机制及其内在木质的探究,于是便开始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隐喻、转喻先后从修辞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并被广泛而又深入地探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认知隐喻或认知转喻的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然而,认知转喻与委婉语的木质又存在着许多相似性,可以说委婉语产生的基础就是认知转喻,所以从认知转喻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祁内在本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当今社会,委婉语是早已成为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的语言手段,但对于它的定义学术界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西方学者较早开始了关于委婉语的研究,eBlunt首次使用“euphemism"一词的时候,就对它下了定义:Euphemismisagoodoffavorableinterpretationofabadwordo(引自李军华,2004:163)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Enright(1985:1)给出的定义是“委婉语被认为是用可被接受的或让人感到愉快的措辞,代替更直接、让人不快的说法,以此达到通过说好话来粉饰真相的目的”。国内关于委婉语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范畴较窄,一些早期文献只是把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格来看待。陈望道(1997:135)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随后,刘延征(1997:69)也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其下了定义“委婉语是一种存在于各种理论上讲,形成某一表达目的可以通过多种文化、各个社会层次中的语言现象,是一种语言手段,如语音手段、语法手段、词汇手常用的语言修辞格。”然而束定芳,徐金元(1995)指出修辞学对委婉现象研究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没有对委婉语做出明确的界定,没有探究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原因,也没有揭示委婉语的木质特征。李军华(2004)也认为委婉语不能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格而使其的探索发展受到束缚,他建议从语义构成、特征分析、社会文化、语用等视角对委婉语进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