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策略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策略初探.doc

上传人:PAN 2020/6/2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策略初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策略初析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尤其古典诗词更是中国文化精髓。中学生诵读“咀嚼”品鉴这些诗篇,不仅能徜徉其中获得美享受,还能为自己打下做人底子,达到怡情益身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欣赏水平呢? 《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意境,即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图景与谐统一境界。为了努力达到这一种境界,诗忌直露,讲究含蓄。因此,诗词教学首先需立足于自身,从内容出发,让学生读懂,注重对诗境感知。 ,感知境界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描写重要意象,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让学生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内容。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中,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典型意象自然地组合在一幅画面里:一间简陋茅屋,门前是一弯流水汩汩、清碧透彻小溪,溪边到处都是青青野草;一对头发已白老夫妻,刚刚小酌了几杯,自然地用吴侬软语在交谈着;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与小儿卧剥莲蓬。这些意象赋予了江南乡村以新意境,构成了自然纯朴艺术境界,就好象这里是一个美丽世外桃源,让人憧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这几个富含诗人感情意象,感知诗歌境界,学生就较易理解诗作,从而提高对古诗词欣赏能力。 ,扩充境界意境是诗关键,是诗里描摹生活画面与所透露思想感情协调一致而营造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凝聚与升华后艺术表现,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来一种整体艺术氛围。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翅膀,就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古诗画面意境氛围。例如,读杜甫《登高》需要感知出诗中传达那种宏阔凄清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来进入诗意境,让他们头脑中再现诗中出现意象以及意象共同构成图景,让他们体验诗中主体与客体、写景与抒情是怎样融为一体。要让学生知道:诗首联诗人一连用六个意象(秋风、苍天、清猿、洲渚、白沙、飞鸟),组合成一幅寥廓肃杀秋景图;颔联又接着从时空角度来再次扩张意境,这时就要让学生想象杜甫此刻正站在夔门高处,正视长江头顶苍穹,看到是无边落木飞鸟盘旋,听到是滚滚滔声清猿哀啼!此情此景令人悲怆!最后两联抒发作者此种情景下愁苦心绪,景令人哀,情更难堪!哀景正衬悲情,二者交融,展现出刻骨铭心艺术效果。《闲情偶寄?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2]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就应注重学生对诗词中情感体味。 ,感悟情意诗词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与韵律)。诗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都要与诗人抒发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快、欢悦、沉郁、急切、激昂、平缓等节奏韵律变化,透射出人内心起伏波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熟练、流畅诵读,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情感交融在一起,达到入情入境。加强诵读,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与体会古诗词思想、艺术与情感魅力。如教杜甫《旅夜书怀》,教师抑扬顿挫朗诵可以把诗人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