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74KB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raojun00002 2020/6/30 文件大小: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前国际上的学术动态。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检测设备,从事某一方向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做出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从而初步具备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胜任在凝聚态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及高校的教学工作。3、应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学科简介和研究方向学科简介:凝聚态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基础学科。目前本学科有博士生导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名。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863”“973”项目等若干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本学科从人力、物力及科研成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培养凝聚态物理硕士研究生的条件。本学科现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特色在于抓住当前和未来高技术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和凝聚态物理中的基本问题开展基础研究,把基础研究与高技术问题的探索相结合,在多个学科前沿领域的交叉点寻找突破。研究方向:1、低维、介观及人工微结构的物理性质2、计算凝聚态物理3、光电功能材料及其特种光纤4、非线性光学材料及传感器三、学制、在学年限及培养方式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在校学****时间3~6年;提前攻博的研究生学制为5年(自硕士入学年记起),在校学****时间5~7年。提前、延期毕业按《关于全日制研究生最短答辩时限的决定》(燕大校字〔2006〕79号)、《燕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延期答辩的规定》(燕大校字〔2008〕93号)、《燕山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05年9月)等文件规定办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也可以导师集体指导的方式进行。1五、学分要求及其他博士总学分至少需达到15学分(含必修环节3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8学分。小语种研究生必修公共课第二外国语(英语)。必修环节中的学术活动要求:1、听取至少8次及以上的学术报告,并撰写学术报告小结。2、参加至少一次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或者参加至少一次学术论坛或被研究生暑期学校录取并学****或者以主讲人身份,在校内举行公开学术讲座。六、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1、博士研究生课程学****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培养博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2、博士研究生必须进行开题,详见《燕山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3、申请答辩的学生必须提前2个月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表、发表论文证明、学位论文等),经审查合格后,允许组织预答辩和参加答辩会。在正式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4、正常毕业的博士生,答辩必须满足《燕山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最低要求。对于有提前毕业要求的博士生,必须有三篇以第一作者(导师第一,学生第二的,视为学生第一)身份正式发表的SCI级别的文章;对于其他非正常毕业博士生,必须经理学院学位分委会审定后,方可确定。5、有关学位论文事宜参见《燕山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评阅暂行实施办法》、《燕山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修订)》、《燕山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暂行规定》等文件。2工程力学(080104)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必要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中力学问题的能力。3、应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学科简介和研究方向学科简介:本学科2003年获得工程力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力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河北省重型装备与大型结构力学可靠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达90%以上,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