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九月九日忆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言】《九月九日忆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望天门山》是唐代文学家白所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⑴天门山:位于省和县与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⑸日边来:指孤舟从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