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2013年高中语文 黄姚竹音阅读素材.doc

格式:doc   大小:10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3年高中语文 黄姚竹音阅读素材.doc

上传人:xinsheng2008 2020/6/30 文件大小:1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3年高中语文 黄姚竹音阅读素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姚竹音又到广西黄姚,清明过后,谷雨之前。依旧古香古色,依旧恬淡静好。两峰葱茏相连处,古榕绿荫庇护,姚江蜿蜒环绕,走在如水的老青石板路,静听满城古韵的明清建筑诉说着黄姚昔日的繁华,一如溪边那座伫立了几百年的“司马第”官宅,默然中不知隐藏着多少人事情节。而抗日战争时在此避难的众多文化名流,更为古镇勾皴点染了一代风流。人文余音与自然胜景便绵绵不绝地引来四方客,我也是闻声而三顾者。前两次因陪远方客人,未能深识黄姚真面目。今年借着清明回八步祭祖,只身第三次来到这个距家乡不远的古镇,除了听满街的乡音,就想来看看黄姚的意象。带龙桥、宝珠观、吴氏宗祠,处处可见的森森翠竹,或散生或丛生,婆娑有致。街上一位阿婆在教我识竹后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时逢灾荒,这里的竹子大面积开花,人们纷纷采腩竹米为食,救活了不少乡亲,她说开花的竹子—般都是几十岁以上甚至门百岁。这些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竹子,就这洋摇曳着黄姚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意栖居。迎秀街戏曲大家欧阳予倩先生故居,青砖,木门,木窗下一方石条凳,与相邻百姓家并无二致。吊在房顶上的铜油灯与满墙的黑白剧照,令我遐想无限。迎面是欧阳先生伉俪与女儿以及黄姚同仁的合影,他们含笑着,仿佛在迎接四方来客。可惜照片历经数十年,我只能依稀辨识着欧阳夫人李韵秋的神情。这位曾因媒妁之言被欧阳坚拒,继又相爱相助欧阳一生的大才女就是在此间缝补浆洗、提笔伏案的?凝望着隐约的雕梁画栋,遥想着田汉称赞他们“台上典型台下效,铜琶应唱”在此相生相应的情形,心底一片温软。遥望旧时春色,这里也会有属于欧阳夫妇农时的叙事诗,关于他们的菜地,他们的柴米盐油,他们的鸡鸭,等等。而更多的是为战乱避难沦落在此的同好们的神会。想想抗战爆发后,欧阳予倩等一代名流从上海迁移桂林,一到桂林便开始了六年之久的桂剧改革。他建立广西艺术馆并自任馆长,同时兼桂林剧团团长。墙上的剧照无声地诉说着他将他之前创作的京剧《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改成桂剧演出,还创作了桂剧《搜庙反正》、《胜利年》和话剧《越打越肥》、《战地鸳鸯》、《旧家》等剧本,导演了老舍的话剧《国家至上》、夏衍的《愁城记》、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和沈浮的《小人物狂想曲》等。尤其在1944年主办名震一时的西南剧展,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上盛赞此次剧展是“除古罗马以外有史以来的仅见”。如此非凡伟业,欧阳予倩是在广西成就的。它不仅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更进出传统与现代之间;既借木兰、梁红玉和李香君之声发民族抗战之音,伸民族气节和风骨,又以无羁的艺术探索保卫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既为成就桂林文化城奠定了重要基石,更开了中国一代戏剧新风。“这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不甘于停顿,而在艺术的新发展下检讨,并从中汲取经验。”学者赖贻恩在他的书中如是说。西南剧展还在尾声,战火却已烧到桂林。1944年的秋色里,艺术馆人员又与一批文化名流从桂林到昭平县城再度疏散到黄姚。共同的理想与命运,他们在此相逢相知,相互成就了一代风流,同时,也成就了一种纯真的、于今杳不可寻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以吴氏宗祠作临时馆址,上课,议事;在街头的古戏台上向群众公演;举办漫画、木刻和风景写生等作品展览。那些个古戏古曲在欧阳先生节奏分明的演出中,戏台上下演绎着如何的盛况?小小的黄姚,起码是千人空巷了,我想。故居外,姚江边,片片竹林。一股清气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