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贵州省某煤矿采面支护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贵州省某煤矿采面支护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智客网 2011/11/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贵州省某煤矿采面支护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采矿最早的国家之一。明代末年所出的《天公开物》中,已具体地记述了井下矿石开采、支护和充填的情况。
随着开采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采矿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常出现顶板冒落、巷道堵塞或地表塌陷等事故,迫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和研究矿山压力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支护和防冒顶技术的深入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使用,矿井支护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技术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获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大,煤矿开采及建设速度的加快,也暴露出部分煤矿业主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投入和技术投入的不足,从而带来了一系列安全事故。
2005年贵州省煤矿各类事故的同比和所占比例情况见表一,在煤矿各事故类的死亡人数中,顶板事故发生次数所占比例很大,%。顶板事故死亡人数仍为最多。顶板仍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隐患。
表一: 2005年煤矿事故类别表
事故类别
起数
同比
(%)
占起数%
死亡人数
同比
(%)
占人数%
总计
521
-
837
-
顶板
288
-

332
-

***
85
-

311
-

机电运输
102


103
-

水害
21


65
-

其它
25


26
30

贵州省XX县煤炭资源丰富。随着国家的产业政策、资源保护和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全县现有煤炭供需形式正在转变,省内外煤炭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市场较为广阔。本县煤矿建设发展较快,一批有证矿井实现了改扩建,同时新建矿井也不少。但是许多煤矿的采煤方法、回采工艺和支护的技术含量低,其采面多采用木柱和金属摩擦支柱为主,巷道、采面顶板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工作面、采面支护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煤矿支护新技术,规范顶板安全管理,以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
XX县XX煤矿矿井位于XX县草塘镇,距XX县直线距离9km,业务隶属XX县煤炭工业局管辖。矿区井田面积约 km2。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6万t,设计主采煤层1层(为D煤层)。煤层倾角15°—20°,平均18°,煤种为肥煤。煤炭保有储量万t,
t,服务年限约年。
XX煤矿采用斜井开拓,现矿区+890m标高以上已经由原有的系统回采完毕,矿区下部资源未开采,开采时需进行技术改造。2004年3月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设计研究所编制的《贵州省XX县XX煤矿技术改造方案设计》提出了采用斜井开拓,布置运输上山和回风上山,在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南侧施工D110回采工作面。
XX煤矿现有回采工作面采用木支护,支护方式较为落后,安全状况不好,迫切需要改变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外注式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支护具有:初撑力大,升阻快的特点,一般初撑力为70—100kN以上,而木支柱仅为5—20kN,而且液压支柱达到工作阻力的时间比木支柱快2—5倍;恒阻承载波动小,工作可靠,单体液压支柱一般为5—10%,木支柱为40—70%,因此,相同地质条件下,液压支柱工作面的顶板下沉量比木支柱工作面减少50—80%,减少了顶板的下沉离层,工作面的端面顶板破碎度减小,有效地控制了顶板;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柱和回柱效率比木支柱高二倍(木料基本不回收),回柱可远距离操作,工伤事故成倍减小。通过认真分析业主提供的地质资料和收集的生产技术信息,认为在XX煤矿回采工作面中采用DZ18-3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能够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和安全效益,。
第一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意义
贵州以“江南煤海”著称,全省煤炭资源远景储量2410亿吨,保有储量为498亿吨,是江南12个省区的总和,居全国第5位,具有储量大、煤种全、埋藏浅、分布聚、组合好的特点,煤层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可供开发煤层气。
贵州磷、煤、铝、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以电力为依托发展优势原材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随着新建火电机组大量投产,贵州煤炭产量的增长并未使省内电煤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大量电厂要么停机待料,要么把掺杂了大量矸石、粉煤灰甚至泥土等的电煤,也一古脑吞下去。去年电煤供应最紧张时,全省火力发电停机和减出力机组甚至超过200万千瓦,。据贵州省经贸委提供的消息,今年贵州省电煤需求量约4500万吨。在全省煤炭产需衔接会上,有关部门对省内电厂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