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高考真题物理..doc

格式:doc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真题物理..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真题物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京市西城区 2015 年高三一模试卷理科综合能力生物测试 选择题(共 20 题每小题 6 分共 1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列关于生物体组成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淀粉和油脂(脂肪)是高等植物细胞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B .核酸是决定生物体遗传特性的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C .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导兴奋无关 D .水既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 2 .单细胞生物四膜虫转录形成的一种前体 RNA ,在仅含核苷酸和纯化的前体 RNA 的溶液中,发生了 RNA A .该 RNA 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该 RNA 的剪切可能是由自身催化的 C .该 RNA 剪切所需的酶是由自身翻译形成 D .该 RNA 的剪切过程会受到温度、 PH 的影响 3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 Myc 和 Ras 两种癌基因导入小鼠体内,检测转基因小鼠的癌症发病率,,() A .可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癌基因导入小鼠体内 B .两种癌基因共同作用使细胞更易发生癌变 C .只要有 Myc 或 Ras 基因,细胞就会癌变 D. Myc 和 Ras 基因的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 4. 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 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 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 A .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B .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C .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D .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 5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果酒、果醋的发酵,需要对发酵原料进行严格的灭菌 B .提取鸡血细胞中的 DNA ,需用蒸馏水使细胞吸水涨破 C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应选择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D .观察动物细胞中核酸的分布,用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29 .( 18 分)表油菜素内酶( EBR )是一种固醇类植物激素类似物,为研究其生理作用,科学家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分析回答: ⑴取同样大小的黄瓜叶圆片浸泡在不同浓度的 EBR 溶液中,在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下处理 3h后测定叶圆片的光合放氧速率,结果如图 1 所示。① EBR 在使用前需用作为溶剂配成高浓度母液,然后用蒸馏水稀释成不同的浓度(填选项前的序号)。 A .蒸馏水 B .生理盐水 C .乙醇 D .无菌水②本实验的目的是。⑵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科学家分别用一定浓度的 EBR 溶液和不含 EBR 的溶液(对照)喷施黄瓜植株叶片,在处理后 0-168h 中,间隔一定时间测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 2 、图 3 所示。①在本实验中,实验组最好使用浓度为的 EBR 溶液喷施黄瓜叶片。②据图 2 、图 3 分析,喷施 EBR 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由此推测, EBR 处理可能提高了叶绿素的能力, 使类囊体膜上合成的增加,进而促进了碳(暗)反应过程。,叶绿素含量③在用 EBR 处理黄瓜幼苗 24h 后,进一步测定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相关参数发现:在适宜光照强度下, 当光合作用速率达最大时, 实验组所需的环境中 CO 2 的浓度低于对照组; 在适宜 CO 2 浓度下, 当光合作用速率达最大时,实验组所需的光照强度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 EBR 处理提高了黄瓜幼苗对的利用效率,使其在条件下就达到最大的光合能力。 30 .( 16 分) 出芽酵母的生活史如下图 1 所示,其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后,表现为突变型(如图 2 所示).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酵母(单倍体)中有少量又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请分析回答: ⑴酵母的生殖方式Ⅱ与Ⅰ、Ⅲ相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因而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⑵依据图 2 和表 1 分析, A 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进而使其功能缺失. ⑶研究者提出两种假设来解释突变型酵母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的原因. ①假设一: a 基因又突变回 A . ②假设二: a 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的 tRNA 的基因 B 突变为 b 基因( a、b 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 a 基因表达过程中, b 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________ ,识别的密码子为,使 a 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⑷为检验以上假设是否成立,研究者将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进行杂交, 获取二倍体个体(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