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精品]“破窗理论”对治理假发票的启示.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品]“破窗理论”对治理假发票的启示.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7/5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品]“破窗理论”对治理假发票的启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破窗理论”对治理假发票的启示湖北省宜昌市审计局李平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处建筑物的一扇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这就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著名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也逐步应用到各种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社会实践的充分检验。它告诉我们,环境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暗示和诱导。首先,“破窗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从众性和诱导性,尤其是那些不良行为如果没得到及时制止,会对其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影响,甚至会导致其他人不加思索地接受这种不良思想或行为。其次,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正反馈”或是“正相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文化环境、秩序环境等。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若长期置身于一个乌烟瘴气的环境里,他或许会变得低俗甚至危害社会;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如果受到周围品德高尚人们的影响,他也许会令人刮目相看。一般来说,“破窗”往往会助长人们几种不良心理。一是“破摔心理”,即对已经破损的东西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二是“挂起心理”,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与自已无关,就不会去多管闲事。三是“投机心理”,即看到别人投机取巧,自已在有机可乘时也会去投机占便宜。四是“从众心理”,即别人做什么,自已也会跟着做什么,生怕自已掉队吃亏。这些心理都会对人们的行为乃至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作为建筑物的管理者,或是有责任、有良知、有爱心的人们,及时修理好“第一扇被打破玻璃的窗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人们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非常必要。实际上,我国智慧的祖先们所传承下来的“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所蕴含的道理与“破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几年来,“***、假证、假发票”不断干扰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被人们称为社会三大“牛皮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假发票相对于***、假证而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危害性可能更大一些。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人们对货币防伪的知识已经逐步普及,***制作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大,***的用途和单笔用量也有很大局限性。假证一般不会涉及到社会公众,其作用相对较小。而假发票泛滥,则会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当前,有一些单位或个人心存侥幸,利用假发票报销***,从而达到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或者转移、***侵占***;大量偷漏国家税收;以及报销不合法费用等非法目的。据公安部网站披露,2009年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整治发票犯罪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共查处发票犯罪案件469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员7026名,捣毁制售假发票犯罪窝点1498处,打掉犯罪团伙844个,缴获假发票9163万份。由此可见制售假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各地公安部门实施的专项行动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假发票的“买方市场”仍然存在,发票违法犯罪滋生的土壤未彻底消除。如果打击力度稍有松懈,制假贩假活动就很容易死灰复燃,制假售假团伙也会重新活跃,大量假发票还会不断流向社会,从而给国家税收秩序和财政管理带来严重危害。那么,“破窗理论”对我们当前治理假发票泛滥又有什么启示呢?启示一:各地税务、公安经侦等部门应该从净化周边环境的“小事”抓起,克服“抓大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