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45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7/5 文件大小:3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干部公推公选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葛建兵学号:09090110433专业:行政管理学****中心:盐城学****中心指导教师:李里峰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摘要公推公选制度研究,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健全和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干部公推公选的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实现了干部选拔观念、选拔程序、选拔标准以及选拔监督的创新;其次分析了我国干部公推公选存在的问题:一是公推公选制度实践缺乏深刻的科学理论指导,二是程序规则和技术方法不尽科学规范,三是整体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四是演讲答辩环节不完善,五是配套制度不健全,并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观念原因、成本原因、利益原因、制度原因以及技术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干部公推公选的对策:一是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二是转变选拔观念,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任职观,三是加快制度配套,理顺管理体制并完善方法体系,四是完善能绩评价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党政干部评价体系,五是优化制度实施,降低运行成本。关键词:公推公选,干部选拔,制度目录引言 1一、我国干部公推公选的现状 1(一)实现了干部选拔观念创新 1(二)实现了干部选拔程序创新 1(三)实现了干部选拔标准创新 2(四)实现了干部选拔监督创新 2二、我国干部公推公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一)我国干部公推公选存在的问题 4(二)成因分析 7三、完善我国干部公推公选的对策 7(一)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7(二)转变选拔观念,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任职观 8(三)加快制度配套,理顺管理体制并完善方法体系 9(四)完善能绩评价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党政干部评价体系 9(五)优化制度实施,降低运行成本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2002年7月,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明确规定下来,这标志着干部选拔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展开对干部选拔制度的积极探索,其中,公推公选制度是由江苏省首先提出的一种干部选拔任用模式,是对公开选拔制度的延伸和深化。公推公选制度产生后,全国各地都对此予以借鉴并进行了很多新的有益尝试与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但是,各地都只是在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很少对公推公选制度进行深刻地理论分析,因此,有必要对公推公选制度进行系统地研究,以促进其不断完善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逐步形成一种规范高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新模式。一、我国干部公推公选的现状(一)实现了干部选拔观念创新公推公选体现了群众参与、民意表达的民主选人观念;体现了平等竞争、择优选人的观念;体现了能力为本,实绩至上的选人观念。高阁,干部选拔的公推公选问题探讨[J].党政论坛,2008年第7期在公平竞争中展示能力,在科学比较中鉴别干部,在民意判断中取舍人才。通过这种理念“推”出的是深孚众望的好干部,“选”出的是干工作的真人才,“测”出的是群众的公信度。使选出来的人选既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公推公选的选拔观念导向促使各级干部从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带动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公推公选制度是促动领导干部提高工作能力的指南针和有效途径。(二)实现了干部选拔程序创新公推公选制度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运行程序,在民主推荐和公开竞争的基础上,由报名和资格审查,两轮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素质测评)、民意测验,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人选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所组成。选拔程序涵盖了充分的酝酿推荐,有效的能力展示,全面的群众参与,严格的组织考察,民主的差额投票表决等多重环节。依靠这样的程序选人,社会上对干部选拔的非议少了,对干部任用的误解少了,对所选干部的支持度提高了,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制度保障。公推公选程序规范严谨,操作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干部群众一致认可,用人部门和所选干部赢得了各方信任,提高了威望。(三)实现了干部选拔标准创新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过于简单,选拔的最优化效果不明显。甚至有些决策者连选拔对象都没有见过,只能凭借静态简单的书面材料形成较为表面化的感性认识,根本无法对其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工作能力和实际水平进行有效地了解,选拔对象对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素养以及群众的公认度更是无从衡量。因此,造成了选人用人标准的模糊性、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