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公平是衡量教改成败的基本指标每日时评:教育公平是衡量教改成败的基本指标《人民日报》昨日全文发表了胡锦涛在今年 7 月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把促进公平作为的重要基础性任务。”( 胡锦涛主席讲话为原则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把促进公平作为的重要基础性任务) 而此前关于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道显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其中第一条即为,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温家宝总理对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部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很显然, 在即将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际召开的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为教改发出了总动员令。而从会议传出的消息看,教育公平将属于实施教改的“重中之重”的内容。过去 10 年中,我国教育中存在“择校热”、“高考移民”、“打工子弟学校”、“上学难、上学贵”、职校和民校“低人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无不与教育公平相关, 令万千家庭纠结。如果离开教育公平, 来推行教育改革, 将难以让老百姓感受到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实际好处。( 没有教育的公平,百姓难以感受到教育改革的实际好处) 在我们看来,推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两点。其一,针对教育公平发展目标,确定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水平,并按既定的教育投入水平, 依法监督政府保障对教育的投入。没有投入保障的教育公平只会是空中楼阁,我国直到 2008 年才实现义务教育全免学费,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投入水平低。国家教改《规划纲要》提出, 201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 GDP 的 4% 的目标。虽然不少人士还希望能“更进一步”, (转折后面还有疑虑) 但其实, 人们心中还忧虑另一个问题, 即千万不能再像 1993 年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教育投入目标( 在上世纪末达到 GDP 的 4%) 那样, 在目标完成期限已过了 10 年之后却仍旧未达到, 让公众对教育投入再次失望。这样, 有关教育公平的目标, 将由于缺乏资金而难达到。其二, 改革、调整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力促教育均衡发展。我国教育的地区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学校不均衡, 与长期以来采取的“锦上添花”拨款方式, 以及以县乡财政为主保障教育经费的机制有关。(机制要改革) 为此, 对于均衡问题, 国家教改《规划纲要》已谈到强化教育的省级统筹责任,同时推进县域内的均衡,实行教师和校长交流制,然而, 在具体落实推进中, 存在各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包括政府的政绩思想、传统的工作模式制约以及受教育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等。事实上,于 2006 年9月1 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 已明确规定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首要任务, 且要求取消重点校、重点班, 但四年过去, 情况并无好转。每年两会之上, 还有代表委员建议取消重点校, 而这早已是法律条文! (执政力度不够,下面行政贯彻政策不彻底) (问题和政策) 上述两方面问题, 在最近召开的各地教育工作大会上得到了初步的回应。(已初步得到响应)据报道,从 9月8 日下午召开的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传出信息,到 2012 年,上海市区两级财政教育支出要从今年的 380 亿元提高到 560 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