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人际沟通之我好你也好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 或多或少都修过有关心理学的课程, 还记得吧?以往我们修习的学院派之心理学是非常“科学的”,“理论结构严谨致密”,“使用的概念也有严格的定义”,“陈述的命题, 也必须经得起一再的实徵研究”, 因此,“为了达到科学上精准正确的要求, 往往将人类的行为分解成许多的小单位, 然后在严密控制的实验室里, 研究某种行为和某类刺激的关系。”最后的结果是仍然“无法使人窥得人类行为的全貌。”以我个人学习心理学的过程而言,就曾有过失望及不耐繁琐的心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接触频繁, 人际关系也益趋复杂, 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研究的需求与热衷的程度也与日俱增, 但是深奥难懂的科学心理学, 使人望而生畏, 有人讥讽心理学是“用大家都不懂的话,说大家都懂的事”不是没道理的,像“人际沟通分析”这样的“通俗心理学”就广受欢迎, 因为浅显易懂, 而且更为实用。“我好, 你也好--- 人际沟通的分析”这本书是美国哈礼斯( Thomas Harris ) 所着, 此书不仅畅销美国, 而且到处可以看到“I‘m OK, You're OK。”的大字报,成了大家人生哲学的标的,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态度。“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 TransactionalAnalysis ),最早是心理学家柏恩( EricBerne ) 所提出来的, 他的“ P---A---C ”理论, 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 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种状态交互存在着, 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现在就将哈礼斯这本书“I‘m OK, You're OK。”中的“交流分析理论”作摘要介绍如后: 一开始, 作者即提出“交流分析”的创始人是柏恩,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交往分析”的基本分析单位, 社交的基本单位作为“交流”, 当两个人见面, 一个人先开口说话, 或以其他方式表示他人的存在, 叫做“交流刺激”, 之后, 另一个人会说些与刺激有关的话, 或做某些事来反应, 称之为“交流反应”。“交流分析”就是检查这些交流的方法--- 我对你做某事,你回报我某事,同时也决定人类会以多重天性( “父母”、“成人”、“儿童”) 中的哪一部份作反应。利用这“人际沟通分析”的技巧, 了解自己和别人交往时所用的“自我状态”后, 如果对这关系感到不满, 可以下定决心, 自由选择,将“自我”从这一种状态改变到另一种状态,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谋求改善人际关系。诚如台大心理系教授黄光国先生所说“只要自己愿意,就可控制未来,这种积极的看法,使得自己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也较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是角色,而是真实的心态: “父母”(P) --- 是指记录在脑里的早期经验,小孩把看到、听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记入“父母”中,如绝对不可说谎、浪费是一种罪恶、绝对不能信任男人、警察是无法信任的...... 等。“儿童”(C) --- 所记录的就是小孩“所见、所闻、所感觉、所理解”的资料。通常是情绪性的反应,包括“好”的及“不好”的。“成人”(A) --- 主要是将刺激转变成讯息,然后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归档后,检查“父母”的资料是否真实?是否仍然合乎时代, 何者可用?检查“儿童”, 它的情绪表现是否适当,决定何种情绪以何种方式可安全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