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数学广角”的教学片断与反思益阳市南县南洲实验小学刘利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但也要让学生掌握假设、调整、猜想、验证等思想方法,为以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但思维过程却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过程。下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位教师上“数学广角”的几个教学片断。片断一: 提出问题,引发探究。师:“六一”汇演,我们班表演了两个节目,请参加“课本剧”的同学在黑板右下角贴上自己的名字,参加“小合奏”的同学在黑板的左下角贴上自己的名字。师:现在根据黑板上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参加“课本剧”的有 8人。(板书: 8人)参加“小合奏”的有 10人。师:参加“课本剧”的8人, “小合奏”的10人,参加表演的共有 18人。生:不对啊,参加表演的一共只有 14人,不可能会是 18人啊! 师:对!老师也发现这里合起来和参加表演实际人数不相符合,原因在哪里? 生:有几个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师:两项都参加的有哪些人,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位置吗? 生:完成板书一共有 14人,只参加“课本剧”的有 4人,只参加“小合奏”的 6人,两项都参加的有 4人。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人数为什么会多出来吗? 师:谁愿意向老师和同学们指指哪些人是参加“课本剧”表演的? 生:一个一个指“课本剧”表演同学的名字(或读名字) 师:一共只 14人,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个表格并不好数,下面请你们分组对这个表格进行整理,听清要求。要求:(1)摆好后让人一眼就能看清参加每种表演的人及人数;(2)小组内注意分工合作;(3)完成后派代表展示说理。好,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动作最快!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 便产生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片断二: 小组合作,整理表格。(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师:介绍一下,你们为什么这么排?有什么好处? 生:我们把重复的上下对齐放在一起,比较好数。师:动了脑筋,这样一看便知。生:我们组比他们更清楚,把重复的摆到前面来。师:更明了了。生:放中间表示两种比赛都参加,数的时候就不会重复。师:多有创意的想法,相同的名字放中间就可以表示他们这两项都参加。生:画圈(或重新再指名字) 师: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画圈的方法,则教师说:“现在我看清楚了,是这些同学, 画上这个圈,你觉得怎么样,大家觉得呢?(师边说边画) 生:略师:谁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喜欢参加“小合奏”有哪些同学吗? 生:画圈师:我们请电脑帮忙,把参加课本剧的移到左边来。生:表格可以不要了。师:可是这样别人可能不知道哪边是课本剧,哪边是小合奏了,怎么办? 生:可以在上面写上标题。师:根据学生的要求,教师操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韦恩图。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下面,我们用这个图来解决一些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