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认识..docx

格式:docx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认识..docx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认识..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认识黄昊 1张荣珍 2(通讯作者)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本文从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三个方面对急性酒精中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综述。为临床中医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提供参考, 并提出了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中医诊疗指南的迫切性。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急性酒精中毒( acute alcohol poisoning )是指一次饮入过量乙醇(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并伴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损伤的过程,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及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轻者无需特殊处理,重者以清除毒物、纳洛***配合对症支持疗法为主,有研究表明,患者通过西医上述方法治疗后,醒酒较快,但患者仍存在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适症状,而中药则能很快改善这些不适症状[1]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2] 。近年来,随着中医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在防治急性酒精中毒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就中医对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认识综述如下。 1. 急性酒精中毒中医病名的沿革急性酒精中毒在中医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祖国医学古籍中就饮酒过度致病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首次提出“酒悖”之名,描述了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而导致这种兴奋作用的原因,陈凤春[3]认为是酒精引起人体气和气机改变导致的。《黄帝内经》之后,汉代张仲景提出“酒疸”病名, 指的是饮酒过度,湿热淤积体内,熏蒸胆汁泛溢肌肤而致黄疸[4],同时期由谯县华佗元化撰的《华佗神医秘传》提出“酒毒”的病名,发展到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第一次将饮酒过度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酒病”,并记载“酒病”之脉为“短疾而滑”。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经济、政治及文化等诸多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期间,涌现出很多著名医家和著作,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首次提出“酒癖”的病名,并指出“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另外,该书还记载了 22 种与饮酒相关的病名,如酒瘕、酒注、恶酒、留饮等, 到唐朝时期,关于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病名以沿袭前人为主,而治疗酒病方药在此期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金元时期,我国传统医学产生了许多流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有李东垣、刘完素、朱震亨和张从正, 被称为“金元四大家”,李东桓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首载“酒客病”病名,并提出发汗与利尿为最佳治疗方法; 而刘完素则在其著作《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第一次提出“酒积”和“酒禁”;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醇酒宜冷饮论》中指出饮酒多度可导致消渴、臌胀、喘哮、癫痫、失明等 16 种病证;张从正作为攻邪派代表,继承了张仲景汗法、吐法及下法,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又如宿饮酒积在上脘,亦当吐之。”提出使用突发治疗酒病,对于酒厥,他认为病机乃“气逆之所为也。”同样主张采用吐法治疗[5]。明清时期,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把“酒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的病证”称之为“酒厥”,这一病名到清朝仍被引用,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酒章》: “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