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李跃儿:她为孩子办了一所巴学园 2008 年 06月 18日 17:34[ 我来说两句(5) ][ 字号: 大中小] 来源: 《人物》杂志李跃儿和孩子们一块上图画课央视某节目。四岁的女儿不爱看书,妈妈请了专家来做指导。专家制止了妈妈强迫女儿来听故事的举动,拿起一本书,兀自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不一会儿, 在旁边游荡的小女孩就被吸引了过来。后来, 她干脆爬到专家身上, 和她一起乐呵呵地在书上指来指去……之后,又在类似的几个节目中见过这位专家。你不得不对她印象深刻, 因为她看起来是这样的敦厚而朴实, 但看问题的眼光又那么敏锐而犀利。而且她身上似乎有着一种奇特的磁场, 孩子们总是很快就被她吸引, 和她变得亲热起来。她就是李跃儿,来自银川,在北京办着一所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见到李跃儿本人, 就会明白, 电视是怎样的一个只呈现表面而抹杀气息的机器。眼前的李跃儿,剪了短发,瘦,谈话极富动感,浑身洋溢着一种轻盈的气息,一点儿都不“朴实”。她会对你说: “来,抱抱。”就像对她的孩子们。“我孩子就是这样。”一个从巴学园毕业的小女孩, 现在在一所普通学校读小学。一天她迟到了, 于是和老师有了如下的对话——老师: “你怎么可以这样?上学是不可以迟到的。”女孩: “请你不要这样对我说话,我可以跟你到你的办公室去解决问题。”老师: “那你坐下吧。”女孩: “我明天可以不迟到。”但是第二天,她又迟到了。敲门进入教室后,她立刻对老师说, “我跟你去你的办公室吧。”结果老师还是让她坐下了。这之后,老师仍会对其他小朋友疾言厉色,却再未训过这个女孩。还是这个小女孩, 一次和妈妈去一所成人学校。妈妈在和熟人说话, 而她想去卫生间了, 于是自己去找,但是推错了门——这是一间正在上课的教室。她马上说, “哦,对不起,打扰了。不过,我想请问一下,卫生间在哪里? ”这件事的结果是,李跃儿被请去该班作了一次有关孩子教育的演讲。“我孩子就是这样,胆子大,不会被大人吓得灰溜溜。”李跃儿称巴学园的小朋友为“我孩子”。她的孩子有问题了, 都会到办公室和老师谈话解决。孩子们为所有老师都起了代号, 他们称呼李跃儿“大李”, 胡萍“胡椒面儿”。“只有好朋友、哥们儿之间才会相互起外号。”李跃儿说。李跃儿用词的出其不意,她的好多朋友都提到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挫败感让全国人民都不自信。一个民族,整个都灰溜溜的。”“灰溜溜”这个词,用得准确! “如果呵斥孩子,他马上就成为一个灰溜溜的人格比你低下得多的人。虽然他心里不满意, 但他的状态也是低的, 这就像标签一样贴在他的脑门上了。你对她的态度, 就成为一种约定。”李跃儿拿老外领养的中国孩子来做比较, 那些孩子, 一脸明媚, 让人能感觉到他们的“灵魂是沉静的,有力量的。”而我们的孩子,更多的走了两个极端,一种灰溜溜;一种总是在向成人世界挑战,行为没有边界。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育, 尤其幼教, 其最本质的东西应是人格的建构。而一直以来, 我们都很少从自然的、科学的、心理关怀的角度去考虑教育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不被尊重,人格的建构根本无从谈起。而尊重,不只是蹲下来和他说话、不在公共场合批评他这么简单。“首先你是作为一个人,用赤裸裸的灵魂去感受孩子,才能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孩子不是未长大的成人,而是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个体存在。尊重意味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贴他一切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