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音体美学科质量监测制度为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镇教学常规,现对我校音乐、体育、美术学科常规管理制订以下监测制度:音乐学科质量监测制度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段教学目标,熟悉全册教材容。其次,了解本册教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作用,理解本册知识的脉络,明确本册教材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及非智力因素培养等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学期、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完成。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乡土音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乡土音乐列入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包括以下容:(1)教学对象分析(2)本学期的教学要求(3)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4)(1)备教材。首先要熟读课标,认真领略音乐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理念、价值、性质,明确本课时在全册教材中的位置,确定目标和容以及该课时的重点、难点,整理规教学语言,设计营造审美教学情境。(2)备学生。音乐教师备课,应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实践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题。应充分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机会。掌握学生的年龄、个性、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情况,设想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思考相应对策,认真考虑教学容的生成性与不同基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用“普及教育”的目标治教,用“适合学生,尊重差异”的方法施教,用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的信念从教,让音乐属于每个学生。(3)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从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注重音乐体验,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讲解、提问、演示、讨论、律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多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创设新颖生动、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并美化自己的形象和教学语言,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美感化。注意开放性与生成性的备课。备课时应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及生成性,将书本知识的学习置于生活经验之中,使学习与生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二、上课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的部分。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以听为基础,唱为中心,动为手段的整体综合训练,重视审美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实践中掌握乐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避免机械单纯的技能训练和忽视乐感培养的倾向。:(1)要体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原则,要有愉悦性。(2)教师的唱、伴奏、动作示要讲究声情并茂,学生的歌声、动作、行为要讲究美感。(3)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提倡“高位置的轻柔的歌唱”,注意对生长发育期儿童嗓音的保护。(4)随着年级的提高,适当渗透和加强二声部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二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1)按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器乐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2)以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为主。如:竖笛、电子琴、口琴及口风琴等。(3)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容密切结合。(1)欣赏教学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在听赏的基础上结合律动、表演、创作等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2)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3)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小学低年级1—2年级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3—6年级学生的生活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容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三、学业评价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1)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2)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