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浅议语文素养的养成.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议语文素养的养成.doc

上传人:中华文库小当家 2020/7/1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议语文素养的养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述语文素养养成我们生活这个时代对语文水平与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谈论语文素养话题已成热门。关于这个话题,很多同仁已发表了很多深刻见解。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目标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对于工作在一线语文老师来说,这句话分量很重!它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我们该如何来理解与实现这一目标呢? 说到学生语文素养,我们不陌生,但语文素养因其概念模糊性以及宽泛性,要明确似乎很难。从语源上看,语文素养是用语文素质与语文修养拼凑而成。它意义,恐怕也逃不出语文素质与语文修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方法与****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解读语文素养内涵时候不难发现,目前我们语文教学所承担任务是如此重,该如何着手?该注重哪一方面?这不能不说是棘手问题。目前语文教学主要倾向是注重人文性与文学素养教育,这对不对?对!又不全对!新课标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因而注重人文性与文学素养教育仅是教学一个方面,我们不能忽略语文工具性。钱梦龙老师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像一张纸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人文内涵,那么这个语言外壳就是空;同样,离开了语言外壳,人文内涵也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掌握必要语文知识,形成必要语文能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这三者是同等重要。因此我们目前语文教学应该树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与谐发展”观念,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能力。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陆俭明认为“评价一个人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主要是就他书面语修养与水平而言”,“学****母语是个****得’与‘学得’兼而有之并彼此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过程”。因而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就应帮助学生“学得”书面语,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如何“学得”?如何“获得基本语文素养”?对我们今天教育教学而言,语文素养养成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三维目标”中,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中。在具体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养成。因此我们在让学生“学得”,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时要做到两个转变与一个****惯养成。首先是课堂教学形式转变,充分挖掘文本人文内涵。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时空有限,而教育教学目标多样,学生需求多样。如何确定重点,如何确定主要方向直接关系到学生“学得”。而利用好文本是关键。现行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有丰富人文内涵。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独特体验”,即应该重视学生诵读、感悟。诵读就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学生在诵读中能培养很好语感,能很好地抓住文本内容,品鉴一篇文章优劣。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都道出了诵读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两百篇文章储存在我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