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述社区教育【收稿日期】2014-01-0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课题项目,课题编号为2013DDSQ03 一、社区内涵“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后来,越来越多学者对这个概念产生兴趣,开始了不同角度研究与剖析。该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munityandSociety》(社区与社会著于1887年)时,munity”翻译过来,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国睿认为:“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个人或家庭,出于对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而形成特定范围,不同社区间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刘视湘从社区心理学角度定义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与群体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相互关联与共同认识。”[1]刘视湘认为,社区往往是指有共同文化居住于同一区域人群。在具体指称某一人群时候,在“共同文化”与“共同地域”这两个基本属性附着时经常会侧重于其中一点。不过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社区”一词都是在强调人类内部成员之间文化维系能力与内部归属感。到了20世纪后期,尤其是中国,深深有感于过去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而忽略相对较小范畴――社区需求情况,从而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开始将“社区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而在地方组织方面,也开始在小型地缘组织中引入“社区”两字。其实,现代意义上社区往往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生活共同体,在这个社区内部,成员们拥有同一块地域,成员与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紧密,互相依赖。现代社区在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前提条件:第一,居民共有有一定重合度生活空间,邻里间方便交往与交流,邻里连带关系得以强化;第二,居民共有某些相似价值理念,以便形成一定程度社区认同。正是这两点构成了城市与城市化社会中社区建设基本任务。二、教育内涵人社会化过程是终身性,自然人教育也是终身性,学习亦是终身过程。树立恰当、正确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至关重要。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教育应该从婴幼儿早教开始,到青少年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进行系统建设。既包括正规教育(多指学历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即非学历教育)等教育相结合。在空间范围上,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教育活动。在存在形式上,所有教育类型应存在于一个互相联系、相互统一辩证系统中。教育作用将延及人一生,这是终身教育核心内涵,也是教育核心内涵,更是社区教育全面开展实施良好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有深刻理解。他认为教育中最重要内涵其实是生活教育。它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当时特殊政治形式,还要求教育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解放与民族解放斗争服务。虽然这个内涵阐发已经有近百年时间,但对于今天我们理解教育内涵仍富有指导意义。其实陶先生理解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教学做合一”,这是他“教育”理论体系基本内涵。在生活教育理念中,倡导“社会即学校”观点,认为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从而扩大学校对社会积极影响。陶先生曾于1939年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就好像是要把鸟笼中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一样,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赋予其生命。总之,必须把学校与社会这个实体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把学校办成改造社会并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