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docx

格式:docx   大小:5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docx

上传人:1762389**** 2020/7/11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摘要:百年来,伴随着作为乡村社会基础的农户自身特点与行为特征的巨大变化,中国乡村社会也历经了相应的转变。这一变迁大致表现为:农户活动地域的变化使乡村由封闭变得开放;农户认同逻辑的变化使乡村由重情变得重利;农户自身特点的变化使乡村由礼俗社会走向理性社会。具体地说,在原子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封闭的重视人情的礼俗社会;在集体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全能控制的动员型政治社会;在社会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成为开放的情退利进的理性社会。关键词:中国农户;乡村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133-07在《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一文中,我们提出农户自身特点、认同逻辑、活动场域的变化是影响农户变迁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分析了中国农户的百年变迁。我们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户是典型的原子化小农,其认同逻辑上生存性价值居首,活动地域局限于村庄集镇。人民公社时期农户被组织进公社成为集体化小农,认同逻辑上本体性价值发生转变,活动地域牢固束缚于公社。改革开放后农户流卷入市场成为社会化小农,并在当前呈现出认同逻辑上社会性价值凸显,活动地域方面呈现出进入市场难‘入城’的局面。”“千百年来,农户一直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交往,以及政治责任单位。从这一点来说,乡村社会的实质不过是农户行为的集合,农户之间不断结构化而形成的群体存在状态便构成了生动多样的乡村社会。”伴随着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不仅农户的自身特点与行为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也必然引起乡村社会的根本变化。我们认为这一变迁大致表现为:农户活动地域的变化使乡村由封闭变得开放;农户认同逻辑的变化使乡村由重情变得重利;农户自身特点的变化使乡村由礼俗社会走向理性社会。具体地说,在原子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封闭的重视人情的礼俗社会:在集体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全能控制的动员型政治社会;在社会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成为开放的情退利进的理性社会。一、封闭的重视人情的礼俗社会自费孝通之后,“熟人社会”成为人们描述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话语。然而,如果不加区分地用“熟人社会”来描述中国当下的乡村社会,则既容易误解费孝通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原意,也不能准确表达当下乡村社会的性质,进而无助于从动态中解释乡村的内在变化。在费孝通看来,“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种“亲密的感觉”最终使乡村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从信任造就信用并形成行动的规矩,由此乡村社会成为一种自然地甚至本能地遵从礼俗规矩的社会。因此,“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村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而不熟悉无法产生亲密,也就无法达至信用和规矩,礼俗由此不能被人认可、遵从,社会也就缺失了形成秩序的机制。因而,根据费孝通的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本质上是一种自然遵从规矩的礼俗社会,礼俗是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不受怀疑的法则,熟悉只是造就这一特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那么在这种传统礼俗社会中,人们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以求得更好生活的呢?对此,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造成这一格局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中国是一个长期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