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播学概论》
第一单元第一、二章传播与传播学
一、识记(一)传播现象的由来
1、传播现象是一种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的社会现象。
2、传播现象与人类历史同步,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3、传播理论的探索迟于传播现象的产生。传播学在20世纪40年代才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传播"的含义
1、"传播"munication",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2、"传播"的定义
(1)三种主要类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b"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c"交流"说--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2)本教材定义: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
(三)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1、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2、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
3、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不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
4、20世纪20年代,广播问世后,广播的听觉通道、语言与声音符号,和原来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5、 30年代中期电视产生以后,听觉和视觉通道又在全社会范围内合为一体。
6、如今,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
(四)传播学
1、含义: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2、研究范围:人类社会所有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
3、研究对象: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五)传播的五个主要层次
1、自我传播
特点:信息传播者、接受者合为一体。
2、人际传播
特点:至少两人以上参与,但没有组织参与其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3、群体传播
特点:在"群体"(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小型座谈,亲友聚会等。
4、组织传播
特点: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如演讲会、展销会等。
5、大众传播
特点:(1)借助特定媒介。
(2)信息公开、面向社会。
(3)信息单向流动。
(4)信息传递快捷广泛。
(5)内容多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发布。
(6)有强烈选择性。
(六)大众传播学
含义: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七)学习传播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理论价值: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发展。
2、对我国新闻实践的参考、借鉴作用。
3、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指导意义。
(八)传播研究和传播学的关系:
传播学≠传播研究
1、共同点:都是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
2、不同点:传播研究的历史相当于或只稍短于传播的历史,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诞生至今不过约半个世纪。换句话说,在广义的"传播研究"中,包含着两个部分:一是比较不成熟的部分(=传播学);一是比较成熟的部分(≠传播学)。
(九)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主观条件: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2、客观条件: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
(十)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媒介背景:媒介与经济、政治、社会的相互作用。
(1) 政治作用:在平时,引导舆论、争取民心,获得或维持政权;在战时,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宣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2) 经济作用:第一方面,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二方面,为企业服务(传播信息)的媒介本身也创造出丰厚的利润。(3) 社会作用:利表现在,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弊表现在,不健康信息毒害人们心灵,不恰当信息流传,造成社会混乱。
2、学科背景:
(1)适宜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如: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等。
(2)人类在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一)传播学的形成
1、学科特色:多科性、边缘性。
2、形成年代: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3、主要分支: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
(十二)学术渊源中密切相关的两大学科群及其具体学科
1、行为科学(群)——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2、信息科学(群)——信息论、控制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