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关于信任感的思考.docx

格式:docx   大小:3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信任感的思考.docx

上传人:1762389**** 2020/7/12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信任感的思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信任感的思考摘要信任建立的思维****惯,是从结局开始建立的。信任被当成是一种可靠的互动关系,并不是通过单方面可以建立的真正的信任关系,必须有理性的参与方可建立。/1/view-:D651文献标识码:A“我们可以信任别人吗?”这是个萦绕人类存在以来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就如影随形,相伴终身。从我们出生以来,首先遇到的是父母与子女的信任问题,进了学校,又有同学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进入工作岗位,同事之间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到我们结婚,夫妻之间的信任又摆到了面前等等。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成果,并不因人类多少代的繁衍而能够像基因一样传给后代,对每一代人来说,永远是一个常新的问题。我们为何对这一问题感到困扰,只要把这个问题稍加分析,就能找出原因,这一问题的症结点就在于,“我们信任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信任是一种关系,这一关系难于达到是因为,他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人之间或人与物之间才能建立。信任建立的思维****惯,一切相信都是从结局开始建立的:日常生活中,信任被当成是一种可靠的互动关系,并不是通过单方面可以建立的。此关系需介入的双方都投入极大心力,并付之于实际行动,经长时间的接触才会逐渐形成。就日常信任的建立开端来说,当一个人开始接触另外一个人时,开始是不存在信任的心理,更多的是怀疑与猜测,如果一方在自己行事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到结局,并无造成对另一方的困扰及损害,另一方总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这件事对我并无不利”。基于对事情的行为、结局表现出的于己无害,对对方的警戒心理就变得不那么强烈了。如果双方持续接触,而都能顾忌对方利益,不做危害对方利益的事情,那么,信任感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产生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到的信任心理建立的基本模式。对于这一模式,需要仔细分析其中的内容与过程,以明确信任所赖以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信任感产生于对行为结局的确认:当一方在每次事情都做得恰当时,我们的心灵会通过对每件事情结局的观察,逐渐积累起认识的经验,那就是,通过每次事情的结局,都证明了“与我无害”,并且这一心态会随着事情的增加而逐渐加强。这样的心态忽略掉一个基本的问题,即我们并不能通过对方所作的一百件于己无害的事情结局而必然推论出,第一百零一件事情于己仍无害,如果可以,当然我们就会很省心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条件在发生变化,做事的人也会应之而变,当事情发展到对方无法进行利益兼顾时,损害另一方利益的情况常常就会发生,对别人时时乐观的态度总是值得怀疑。这与不断地积累着的“相信”的心态显然是相当矛盾的,我们无法说服自己。心灵往往是忽略掉后者,而一厢情愿地相信前者,就逐渐有了信任感,我们的判断是在心灵自我蒙蔽的状态下开始形成。行为与结局并不必然一致,就如同动机与目的常常交错那样,良好的愿望,并不意味着能够达到良好结果。行为与结局的偶然相悖是很普遍的现象,如果信任是通过思考对方行为的结局而建立起来的,那么行为本身与结局的不相衬的情况就可能会躲过我们思维的警觉,误以为结局有益于我者,行为必无害于我,这显然是很荒谬的。若我们只是相信结局于己无害才能够成为信任的基础,那么在对方开始行为及行为的过程中,也即那个于己无害的结果未出现前,我们是不是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信过对方呢?很难想象,如果行为的开始就不存在信任,结果能够导致信任感的出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