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doc

上传人:柯 2020/7/1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创新思想品德教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述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规范简单灌输与行为约束。将个体或学生看作一个被动接受消极客体,学生成了单方面被教育、被塑造与被改造对象。这种“客体性道德教育”培养出来学生大多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盲目服从、被动接受、惟惟诺诺、师云亦云(人云亦云),没有主动性与主体性。在改革与开放时代,教育使命不是造就传统机械模仿者,而是它批判继承者,更是未来文明创造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一言以蔽之,现代思品教育核心是培养与发展道德主体。一、发掘学生潜能,促进思品教学素质化思品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面临着素质化任务,要从提高学生素质角度着眼,不仅向学生传授既定道德要求与道德知识,而且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全面关注“人”发展,使每一个主体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思品教学改革呼唤教师将眼光从单纯道德意识传授转移到道德主体培养与发展上来。教师要准确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协调家庭、社会与学校力量,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不断超越原有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作为道德主体学生要学会判断社会多元信息可接受性,并自觉内化道德要求,培养与提高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与自我教育能力,这也是思品教学归宿。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扮好“导师”角色,导而不牵,学生能看懂,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答案,教师不讲;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适当给予启发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索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学习欲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未知而可求”境界,让学生在质疑问难、自我判断与自我选择中发展自己道德素质,在多角度、多方位思维中提高道德主体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全面优化思品教学长期以来,思品教学中,教师常以道德法官角色来审视学生。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与知识体系出发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已有道德经验、道德情感、思想等都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展示、交流与指导,学生总是通过揣摩教师意图来作出道德判断与选择,学生主体性被压抑或限制了,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这是思品教学实效性差重要原因之一。 1、尊重学生独立人格,营造平等与谐师生关系教师要摒弃道德法官意识,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健全人,建立一种平等、坦诚、与谐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在课堂上要平等地交流思想,交流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观点与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课堂上不但有师生间即时互相反馈,还应有学生间横向交流。在良好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同时道德教育尤其需要情感催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情感源与教学观点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起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强烈情感氛围中,获得积极情感熏陶。同时,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学生,找准学生情感激发点,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树立坚定道德信念。培养学生健康道德心理与积极道德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思品教学效益。 2、把准时代脉搏、加强提升引导,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性传统德育目标过高,内容过空,离现实生活过远,是造成德育实效性差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品教育注定要走开放式发展道路,把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根植于受教育者主体实践活动之中,让德育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