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身份认证困难、账目不能自主、项目开展受限, 这些过去三年中壹基金曾经撞过的墙, 几乎是环绕在整个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周围的共同的高墙。慈善研究者和捐助者们同样认为: “我们的文化里不缺慈善传统,但我们现在缺少合理的慈善制度。”壹基金要离开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 在过去的十多天里, 就此种诀别属于“嫁女”还是“离婚”, 媒体和慈善界还在字斟句酌。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 这个由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公益基金想要离开它依附了三年的“挂靠单位”。“分手”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酝酿。南方周末从业内人士处获悉, 早在今年 2 月份, 壹基金便开始在民政部办理公募基金会申请程序,希望给壹基金一个独立合法的身份。一晃就是 7 个月,无果。漫长的等待之后, 9月 12 日,李连杰在央视的镜头前,指着自己棒球帽下白色的发根说,这是他从事慈善三年以来所付出的代价。他说,壹基金有“中断”的可能。“任何事,有开始的一天,就有结束的一天。”这个著名的佛教徒补充道。单从一个慈善基金所拥有的业绩上看, 过去的三年是壹基金声名鹊起的三年, 如今, 它募集的善款已超过 亿元人民币。一个无奈的、妥协的结合,不必然导致一个决裂的结果。三年的合作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才是壹基金试图单飞的直接原因? “壹基金就是想做得更大, 这是很自然的想法。”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民政部前官员王振耀评价说, “壹基金所面临的,是体制的挑战。”“能撞的墙都撞到了”。南方周末多方了解到, 身份认证困难、账目不能自主、项目开展受限, 这些过去三年中壹基金曾经撞过的墙, 几乎是环绕在整个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周围的共同的高墙。这堵无所不在的高墙, 即是构成壹基金寻求独立, 亦是当下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生发的现实语境。拜码头与擦边球对壹基金而言, 必须在权力的谱系内, 拜一个自己的“码头”; 而过去三年, 壹基金一直在码头下打擦边球。 2010 年7 月,李连杰在上海参加壹基金宣传活动。彼时他是否已有自己的慈善事业四处撞墙的感受? (沈井韦/ 图) 李连杰把慈善当作“修行”。在壹基金设立之前,他曾为此“修行”了两年。“我一路在学习, 一路受到打击, 因为体制和法律上的原因, 我们不能成为一个独立法人的基金会, 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只能在中国红十字会底下做一个专项计划。” 2008 年4 月,李连杰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曾回顾壹基金投靠中国红十字总会的那个暗含着无奈、妥协的过程。一开始李连杰以为可以复制香港模式, 做一个独立的个人基金会。为此他寻找了作为一个成功演艺人士能够找到的所有社会关系,最后仍然发现在大陆地区根本不可能做个人基金会。他必须挂靠在某个政府部门或官方组织之下。按照 2004 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 假如要做一家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 起码要准备 800 万的现金在账上, 而李连杰的壹基金 2007 年4月 19 日启动的时候, 账上资金也不过是 400 万元。“我原来想做公募基金, 800 万注册资金不是问题,可是还有其他许多障碍不能通过。”李连杰说。他所说的“障碍”,便是指依照目前大陆的管理框架,所有的基金会要想成立,都需要找到一个有官方背景的业务主管单位。在中国大陆实施壹基金计划之前,李连杰已经在美国和香港做了尝试。“在美国和香港做慈善非常容易,只需要在政府备案,便可向社会公募。因为有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