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1033951284 2020/7/15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名词解释【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与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若,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的机关刊物就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与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就是诗,而且就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所以人们把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体现其诗歌主张的诗人,称之为“现代派”。它的代表诗人就是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路易士等。她们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感情的直白宣泄,应该挖掘人的内心的深层体验,诗歌不能借重音乐与绘画,而提倡用象征手法去表现朦胧的意象,在形式上追求诗形的有意味性,努力建立一种自由、精致而又新奇的新诗形式。【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与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茅盾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她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湘等。【京派】1928年新文学中心南移后仍留在北方的一些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与《水星》、《文艺杂志》等为园地的,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相近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以朱光潜为核心理论家,带有浓厚的学院派色彩。她们或继续前期乡土题材小说的写作,或描绘社会的种种世态,虽题材有别,而风格之恬淡柔美,温婉抒情却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