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语文古诗鉴赏..docx

格式:docx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古诗鉴赏..docx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古诗鉴赏..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春江花夜月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 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 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 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 景象壮观。一个“生”字, 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 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 月色泻在花树上, 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 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 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 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 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 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 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 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7]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 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 而是翻出了新意: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 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 只有大江急流, 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 诗篇遂生波澜, 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 流水无情, 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 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 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 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 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 一是浮云游动, 故光影明灭不定; 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 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 为她解愁, 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最后八句写游子,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 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碣石、潇湘, 天各一方, 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 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2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 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 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 表示无限钦慕。但是,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 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 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 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