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述小学阶段卷塞北江南,这股大潮几乎影响了所有中国人。作为教育基石小学也不甘人后,争相开办了五花八门“国学课”。那么,该怎样看待小学学习国学这个问题呢?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看法。一明确“国学”概念确定教学范围国学,即“一国所有之学也”,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给下了个粗略论断――即一个国家所有学术或文化。在中国则是指以儒学为主体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包括了哲学、史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等;也包括经典文化与糟粕学问。如此多学问,小学生到底应该学习哪些?怎样做到有效筛选优劣呢? 中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要想在这当中选出真正符合小学阶段教学特点内容还是很困难。但这是不可回避问题,难也要去做,哪怕用时几年,因为这对整个小学教育、整个祖国未来都有着深远影响。如果范围上没有任何约束,都闭门造车,那么效果可想而知。举一个教学案例: 地点:长春某小学国学课堂。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门全新课――国学课。在中国,国学基本上以儒释道(板书)三家为代表。三者当中儒学最为重要,所以本学期我们国学课围绕儒家来讲。一学生:老师,“释”指是不是佛教啊?“道”是不是道教啊? 教师:说很好,就是这样。一学生:佛教与道教不都是宗教吗?怎么还是国学代表啊?古人都信佛教信道教吗? 教师:宗教也可以是文化代表,比如西方天主教。一学生:老师,儒家我知道孔孟,道家我知道老庄,可我不知道佛家谁是代表?您能告诉我几个吗? 老师:……这个教学案例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学难道只等于儒学吗?有人要说了,儒学最重要,其他只是带过就可。可关键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连基本带过知识准备都没有。让一个不懂国学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在实际操作中完成国学教学人,去教授孩子们国学课,这不滑稽可笑吗?这样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所以我要说:某些学校在实际教学开始前,要精心准备,细心安排,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取其精要。以上述案例为例,老师如果能用南环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三家店”理论(儒家――粮店;道家――药店;释家――杂货店),谈到佛教时举几个历史名人(达摩、慧能、弘一法师等)。这样最起码起到一个基础普及作用,而不要一味地死抠儒学,人为地将国学范围缩小,要广选多看,要准备充分,而不可敷衍教学。因此,我觉得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着手解决国学范围这一教学难题,如果还是任由学校自由操作,国学课初衷就无法实现了。二结合实际教学不可生搬硬套很多人在国学课实际教学中,爱用现成历史教条主义,即完全抄搬前人观点。举一案例: 地点:长春某小学国学课堂。教师:同学们,这节国学课我们要了解一位古代大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作品被后人称为“诗史”,他就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奉儒守官”……三吏三别……漂泊天下……隐居草堂……客死湖南……学生:老师,上完这节课我没觉得杜甫多伟大啊?不就是写了些有关百姓诗歌吗?“诗圣”是谁给评啊? 学生:杜甫很蠢啊,一点不理智。天下那么乱,他又没固定工作,为什么还要在外面乱跑,还不如回家呢? 学生……看,这就是背稿上课结果,很多东西学生不理解,讲了还不如不讲。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找到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方式,前提是授课者先懂。比如同样是讲杜甫,可以与李白王维对比,圣、仙、佛三者合一。围绕“如果我们生在乱世,谁最会可怜我们,同情我们,甚至用一生去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