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7/18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张堡村发展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泾源县六盘山镇张堡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2013—2015年)—、基本情况张堡村位于六盘山镇西方向2公里处,是一个纯汉族居住村,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51户,648人,总劳动力380人,其中女劳动力132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45人,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全村有贫困人口321人,民政低保72人。土地总面积2040亩,其中耕地640亩,旱作地2040亩,林地1318亩,河流一条。。2011年底,大家畜存栏150头,出栏30头。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学龄人口2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10人,现有村部一处,村卫生室一处(正在建),村道2公里,村组硬化路4公里,农村能源沼气池110处。该村气候呈现出“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气温低,雨量多,湿度大,无霜期短,气候变化剧烈,灾害性天气多。°C,日照时数2370小时,无霜期141天,,且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经济收入以苗木、草畜和劳务产业为主,群众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农户住在山梁、卯、沟中。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自然灾害频繁是制约本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二、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几年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现阶段我村扶贫开发形势来看,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制约着我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有贫困人口321人,%。低保人数72人,%。二是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村特殊地理环境,大部分的村处都是山地、林地、涝洼地,虽然村道已经基本建成,但水利配套设施落后,人畜饮水相对困难。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张堡村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春季干旱少雨,7、8、9三个月在农作物正在成熟或收获期间,降雨量大,造成农民经济收入的损失。截止2011年底,累计返贫人口2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因灾致贫的贫困人口8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6%。三是人均土地少,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地矛盾突出,种植结构单一,投入资金不足,效益不佳。四是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一方面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乡村劳动力380人,文盲半文盲39人,占10%,小学261人,占60%,初中95人,占25%,高中以上85人,占22%。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系统薄弱,文教卫生条件差,我村无小学,卫生室正在建设中。五是支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带动能力不强。我村以前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村,现以苗木、草畜和劳务产业为主,但产品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买难卖难的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依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六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制约着经济发展。虽然财政逐步增加了对扶贫开发的力度,但离我村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差距还很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的比例严重偏小,大部分项目投资远远跟不上我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发展生产上,对农民补助的金额相对较小,严重制约了种养业的发展。三、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1236”工作思路和《泾源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目标任务,以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配套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通过水、田、路、电、气、房,教、卫、文、就、保、林全面治理,全面推进张堡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四、 奋斗目标通过3年的的建设,使张堡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并形成以苗木、草畜、劳务为主的村域特色产业,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5004元,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第一,增加农民收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实现苗木、草畜、劳务为主的村域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张堡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通过三年的项目实號,在全村实现整村推进目标。新修人畜饮水3处,修建村庄道路2公里,农田建设100亩,人居环境改造80户,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填埋场垃圾堆放点5个,实现危房改造10座,使全村群众行路难、居住险的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应对风险能力和科技致富能力。第三,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效应凸显。通过栽植苗木200亩,建设标准化牛舍15座,人工种草1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