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庐山实习.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庐山实习.doc

上传人:phl805 2016/3/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庐山实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庐山实习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有了一定了认识和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地质学, 我们给排水专业于 10 月 20 号开始了庐山实习。 、条痕、光泽、透明度得便等光学性质的方法 (走向、倾向、倾角) 、向斜的能力 、滑坡、岩层,背斜、 1. 庐山概况: 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名山。地处江西景区总方公里,山体面积 282 平方公里, 最高峰汉阳峰海拔 147 4 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 25 公里,宽约 15 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 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 1,200 ~ 1,400 米。主峰汉阳峰海拔 1,474 米(4,836 呎) ,山势雄伟。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 6~8 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年平均雾日 190 天,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 6 米。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此驯化生长 9 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国地质学家李四光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 。高等植物近 3000 种,昆虫 200 0 余种,鸟类 170 余种,兽类 37 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 2 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面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 191 7 毫米,年平均雾日 191 天,年平均相对湿度 78% ,每年 7 月~ 9 月平均温度 ℃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 32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2. 庐山秀峰( 10 月 20 日) 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的总称。鹤鸣峰下,原坐落着被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的秀峰寺。秀峰寺原名开先寺,后康熙皇帝手书“秀峰寺”从此改为秀峰寺。秀峰内“漱玉亭”、“玉峡”、“龙潭”、“瀑布”、“观瀑亭”、“日照亭”等胜景和历史名人留下的许多珍迹。著名的开先瀑布,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以沉积岩为主,早在震旦纪的时候,整个庐山还都位于海平面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到侏罗纪时期,庐山大规模上升, 直至今日,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庐山景象。秀峰下的龙潭由岩浆岩形成,其中含石英和斜长石以及云母。侏罗纪时期形成的温泉断层,是庐山和鄱阳湖的断层, 位于庐山的南面。上盘鄱阳湖平原下降,下盘庐山上升。莲花洞断层则位于庐山的背面,是庐山上升同时九江下降所形成。因此庐山又称断块山。龙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水流的侵蚀、搬运、沉积按方向分可以分为向下和侧向,按成因有:速度冲刷,细小颗粒磨蚀,可溶性岩的溶蚀。下蚀使河床 3 变深,一般在河流上游,侧蚀使河弯曲,一般在河流下游。此外还有侏罗纪时期形成的褶皱构造。在秀峰较高的地方,存在以岩浆接触的层积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并且存在穿插接触,其中较粗的形成较早。,变质岩中含石榴子石, 云母片岩等,云母片岩性质差,质软,容易掉,其中以云母为主。此外还遇到张节理(拉应力形成的面凹凸不平) 。而地下水(层压水)则存在于裂隙中。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 1453m 。(一)秀峰龙潭整个庐山以石英砂岩为主, 但这里是火成岩中的花岗岩。花岗岩后期被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形成于株罗纪燕山运动的产物。分布规律:沿庐山东麓条带分布,北面海汇→秀峰→温泉,顺庐山东麓的一条断层带侵入上来的。温泉断层是庐山和鄱阳湖向的断层。上盘:鄱阳湖平原下降。下盘:庐山上升。五老峰断层崖。花岗岩中剪切节理,暗色的为黑云母;浅色为石英和长石。青玉峡:典型 V型沟谷,地壳上升强烈,流水侵蚀强烈。山上升,水下切, 既形成了光滑的磨石,冲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现在的秀峰的深谷。卸荷裂隙(发生在硬和脆的岩石当中):平行斜坡坡面,沟谷回弹产生的。龙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水流的侵蚀、搬运、沉积按方向分可以分为向下和侧向,按成因有:速度冲刷,细小颗粒磨蚀,可溶性岩的溶蚀。下蚀使河床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