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谈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doc

格式:doc   大小:5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7/21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浅谈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由“礼”的思想、“仁”的思想以及“中庸”的思想三部分组成。其中“礼”是最基本的,对于古代个人的行为准则、国家的治国安邦以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博远文化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本文就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孔子;思想体系;礼作者简介:马洁,女,198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事图书印制工作,职称:编辑中级。 [中图分类号]:T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一、前言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作为一种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角色出现的。作为社会中的典章制度,“礼“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礼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礼”又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二、孔子思想体系中“礼〃的起源一一周礼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起源于周礼的思想。早在孔子思想形成以前的周朝,就已经产生了以“吉”、“凶"、"军"、“宾”、“嘉〃等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五礼,即周礼。但是孔子对于周礼的主要思想体系并不是采取完全赞同的态度,孔子充分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看法,挑取周礼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丢弃其糟粕之处,从而形成了孔子自身思想体系中“礼”的学说。 三、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孔子对于“礼”的观点,抛却了传统“礼”教的死板之处,认为不仅要注重外表的懂礼节、有礼貌,更要注重实际。“人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于周边的人与物失去了仁德之心,那么他也便无法正确地对待周边事物以及实行礼乐了,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一个观点:“仁”是礼的内容和本质。 孔子对于德治的思想尤其重视,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所指在形式上体现出来便表现为礼,从而对于治国时充分采纳礼的思想特别推崇。孔子反对采用严酷的刑法去惩罚犯罪的人民,认为应该以“礼"服人,用礼乐来对人们进行教化,从而对人们的言行产生约束作用。在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以及接下来的商朝中,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维持社会秩序,发明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大量刑罚,实施过程十分残酷,惨绝人寰,百姓怨声载道,最终走向灭亡,统治集团被周朝推翻。周朝统治者上位以后,充分吸取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主张“明德慎刑”,孔子的思想中也是反对通过采用滥用刑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季康子曾经问政于孔子说道:“如杀无道,一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重礼轻罚"观念。但是一个统治者即君主想要做到以礼治国,孔子认为首先必须“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子路问孔子说:“为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孔子还对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作了如下评价“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道,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正矣!”种种皆可见“正名”的重要性,将“正名”在政治上进行落实也就是必须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在对待君臣的关系上必须采取的态度是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次,在对待其他诸如臣子之间、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