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险投资基金成长障碍风险投资论文我国风险投资基金发端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198 5年9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风险投资企业“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此后,各省、市陆续建立了一批地域性风险投资公司,并在开展业务中积极探索, 逐渐形成了初步的运行模式与特点。这些风险投资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网络信息、软件开发、电子通讯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风险投资业相比, 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成长不容乐观, 距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投资行为规范化, 可以为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强力金融支持的风险投资体系仍有相当的差距。一、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障碍因素就目前现状看, 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制约因素。 1. 风险投资企业规模偏小根据《 2003 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公布的资料, 我国风险投资企业风险资本规模普遍不高,5 亿元及其以上规模的仅占 13% 左右; 据统计北京、深圳、上海的历年新增风险资本额度占到全国的 38% , 华东地区新增风险资本额度占到全国的 18% ,而西部地区仅占 10% 。数据表明,全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和投资活动集中于京、深、沪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风险投资企业规模小且分布不均衡, 其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甚小。 2. 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单一根据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 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独资或控股。中国风险投资院(香港) 2003 年《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中国有独资占 14% ,国有控股占 48% ,两项合计高达 62% 。民营控股和外资独资或控股分别占 27% 和 11% 。这种过度单一的资金来源,虽然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但其过度依赖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贷款的特性, 直接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经济、社会效益。 3. 风险投资基金运行机制陈旧政府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第一出资人”的极端地位, 往往产生多重负面效应。其一、风险投资企业长期依赖政府,听命于政府,蜕变为政府的附庸, 难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其二、高管人员由政府派任, 不仅因专业素质欠缺,难以胜任工作开创局面,反而把严重的官僚化作风带给了风险投资企业。其三、不利于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技术队伍。其四、极易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和产生寻租等腐败行为。 4. 风险投资基金战略投资者缺位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由于缺少长期资本的战略性投入, 因而很难获得后续发展资金。当前, 发达国家养老基金等机构已成为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在风险投资业最发达的美国,已占有 40% 的比例,居民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也占到了 21% 。我国对保险、养老基金限制用于风险投资,这对于规避风险、稳定社会确实发挥了作用, 同时也窄化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 丧失了风险投资企业与金融保险及其他企业的共赢机会。 5. 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环境欠佳《 2003 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公布的中国风险投资院( 香港) 调查结果表明, 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因素较多, 其中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排在了第一位(占被调查对象的 74% ) ,其余是:社会信用基础差( 53%) 、金融市场不发达(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