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附件 2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所以本文的学习的具体目标为:熟悉文本《十八岁和其他》,理解作者深厚的爱子之心,从家长与子女两个角度,畅谈阅读感受以及和父母交流后的想法。掌握“炫耀、甫健、惆怅、茁壮”等重要词语,提高文本语言的品味和理解能力。 1 .知识与技能: (1)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感受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2)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感,提高文本关键信息的理解与品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合作、讨论、品味为主要方法,内容和形式(含语言和文体)相结合, 适当作阅读上的拓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台湾作家杨子爱子情深的深厚情感,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青春,对处世的态度,对父母的报恩等方面的思考,培养青春励志、感恩父母的情怀。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文是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作为一篇生活类的散文,对学生来说,意思容易理解,而深层次的体味情感有一定困难。学生大多处在十七八岁的年龄,他 2 们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平时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但是内心深处对父母是理解的。因此对本文这样恳切的信件方式表达的情感,学生倒容易产生共鸣。不过不适合用讲读的形式,而应该采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探究的模式来品读文章和总结情感内容。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本课教学过程: 一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和小组讨论,理解文中“父亲”的难忘的人生体验,品读他对儿子深切的爱, 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哪些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二是教给学生分析语句的方法,体味这篇散文在小标题运用方面,在行文方式上,以及语言风格上的独到之处。教学资源( 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对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而不少看法,包括跟父母相处的态度、方法都还不够成熟。用 PPT 显示专家研究的一段陈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 在这样的年龄, 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容易进入品味文中父爱子情感的情境。补充阅读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课前作为讨论资料印发: 记母教铨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咿唔之声, 与轧轧相间。儿怠, 则少加夏楚, 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 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