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脏骤停的抢救配合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的排血,使全身血液供应中断,生命器官得不到代谢所的血液,发生严重损害以至停止功能活动。是临床上紧急突发的事件,一旦发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全体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展开一系列抢救措施。首先保持气道通畅,反复进行人工呼吸,同时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最好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保证能及时注入抢救药物。熟练掌握各种复苏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副作用等。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时准确的执行每一项医嘱,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一遍,保留用过的安瓿,以便查对。同时应准确、详细地记录抢救及用药的具体时间,以便抢救后补开医嘱及作为法律依据。抢救设备及药品的及时应用对抢救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抢救器材及用物应随时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放于固定位置,定时检查性能,并将一线抢救物品摆放于最明显最易拿到的地方。抢救车上物品齐备。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复苏后的护理,以保证病人尽快恢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心脏骤停再次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基础护理,昏迷病人注意营养供给,定时翻身,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心脏骤停的抢救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必须是全体人员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做到分秒必争。原则上是不到最后绝不放弃抢救。护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抢救工作中要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不能自己先乱了手脚。只有默契配合医生,并熟练操作各项技术,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为危急的情况,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严重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高血钾、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或过敏、触电、溺水以及麻醉或手术中意外等均可引起心脏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必将导致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而危及生命,故抢救必须当机立断,分秒必争。1  诊断要求确切及时 最佳诊断时间15s~30s,从而不失时机地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丧失或抽搐、大动脉博动消失、心音消失,即可作出心脏骤停的明确诊断,其次可出现呼吸停止或喘息、瞳孔固定且散大、手术时伤口不出血、口唇发绀等体征,但并不作为心脏骤停的必备依据。 心电图显示是确诊心脏骤停的最可靠依据之一,必须立即实施抢救。心脏停顿:心室肌完全处于静止状态,心电图呈一直线。心脏颤动:心室呈快速、不规则、不协调的蠕动状颤动,心电图上正常的QRS波群消失,而代之以不规则、大小形态不一的心室颤动波,频率为150次/min~500次/min。无论心脏停顿或是心室颤动,其结果心脏丧失有效的收缩功能,故都应果断正确地进行心脏复苏抢救。 迅速建立抢救小组 一旦确诊心脏骤停后,在施行胸外心脏按压之余,迅速组成现场抢救小组(数秒内)。一般由一人负责整个抢救复苏的指挥工作;第2人,负责施行胸外及胸内心脏按压及电击除颤等重要救治措施;第3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实施人工呼吸,给予氧气吸入;立即安装心电图机作心电监护;第4人,作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T、P、R、BP,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供给急需物品,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及病情变化;第5人,负责联络、召集、调动急救人员参加抢救及配备有关急救设备等外勤工作。所有参加人员必须配合默契,听从指挥,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工作,即使现场仅1人存在,也应立即实施复苏抢救,同时派人通知医生,切不可抛开危险中的患者寻找上级医生或建立复苏抢救小组后进行抢救,以致耽误抢救时间。对实施抢救护士的要求:必须切实掌握本病的诊断技术;必须熟悉抢救的各种步骤、有关药物的应用及机制;必须有分析心电图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3个必须,才能担当起第一救护者及初期复苏抢救工作的重任。2  第一阶段 心脏复苏,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和气体交换,争取心脏恢复搏动。  胸外心脏按摩(心脏挤压) 即有节律地对心脏进行挤压,用人工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从而达到维持循环的目的。心前区拳击术: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使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若无硬板,则置患者于地面上)叩击心前区1次~2次迫使心脏复跳,也可抬高下肢约5s~15s,以利有足够的回心血量;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拳击无效,即行胸外心脏按压,用左手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下半部上,右手掌根置于左手的手背上,按压使胸骨下陷3cm~4cm为宜。按摩须有节奏、平稳、一压一放,放松后应在胸骨上不留任何压力,但手不要离开患者胸部,让患者的胸部有机会自行抬起,以往惯用的急撞按压已被否定和淘汰,因这种做法有较严重的损伤性,按压部位不当或用力过猛易引起胸骨骨折、气胸、血胸、肾裂伤、大动脉撕裂等严重并发症,故需特别注意。按压有效指征:大动脉搏动恢复,收缩压维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