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古代官员也有“延迟退休”-延迟退休2019公布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官员也有“延迟退休”-延迟退休2019公布方案.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20/7/25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官员也有“延迟退休”-延迟退休2019公布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代官员也有“延迟退休”|延迟退休2019公布方案“延迟退休”这个话题,不仅在现代社会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延迟退休”也极富有争议,而且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社会。古代官员的“清一色”清一色是公务员,端皇家饭碗。皇帝是唯一且最大的老板,“治吏不治民”。因此,古代“职工”退休,称“致仕”,也叫“致事”或“致政”。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意是“把官职还给君主”。清一色是男性,女性不允许参加“工作”。唐宋两朝皇帝后宫虽设有女官,但只能算作不在编制内的临时工。底层妇女也有辛勤织布或农桑的,但纯属保障自给自足家庭生活的私人行为,不算“正儿八经”的工作。清一色没有失业保障和连续工龄。在汉代,只有年俸在2000石以上的“职工”退休,才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其余均需自谋生路。魏晋南北朝的退休待遇比汉朝好不了多少。如果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还比不上现在有低保可吃的失业者。这种“不管老”的状况到了唐代后期才稍有好转,官员可享受“半俸”养老,即可以领到俸禄的一半用作养老金。再看宋代的“奉祠”,也就是为不能任事或年老的官员安置一个类似于主持祭祀之类的闲职,如提举某某宫、某某观等。看似养老优厚,其实只够温饱,而且名义上还在挂职,真正完全意义上的退休,那是相当凄凉的。“延迟退休”的争论《礼记》中说,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事”。有这先例在,其后历代大多沿袭。如唐朝:“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明清两代则做了调整,“职工”满60岁即可退休。但制度归制度,许多时候,各朝皇帝们都颇有弹性,并不怎么按制度办事,官员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样强制延迟。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屡次申请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最终86岁时死于任上。这样的例子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于是,延迟退休的争论随即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正反两派各持己见。觉得延迟退休合理的官员认为,最好实行终身制。这些古代官员的理论依据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也就是说,我给皇帝干活,皇帝给我发工资,公平交易,一辈子不反悔,直到老死都可以。后来又出现“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总归都没有脱离一个“死”字。“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劳动合同最好没有期限。延迟退休,或不退休,才能既显荣又得禄。唐德宗时的宰相崔造,原本退休了,但退休生活让他觉得“居闲躁闷”,于是常对子弟感叹:“不得他诸道金铜茶笼子物掩也。”意思就是,退休不能“显荣”了,趋炎附势者不上门,他很难承受这种失落感,终于耐不住寂寞,又复出继续工作。清朝光绪时,广东南海有个九品官俞凤书,家人多、负担重,年过80岁还在巡检职位上卖老命,为的就是“得禄”。让老干部累死在岗位上肯定不妥,但如果逼他退休,又是断了他一家人的活路,也不妥当。于是上司帮他想辙,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征收“渔税”,攒一笔外快回乡养老。终于,俞老在这个署理期内赚了不少银子之后,才同意退居二线。而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则要求,一切都应该按照制度来。这些官员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体会生病,就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会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老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可以“卒老于文字之间”。东汉著名经学家张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当过“太子师”,并做过太傅、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