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中部地区竞争力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8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部地区竞争力分析.docx

上传人:小雄 2020/7/25 文件大小: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部地区竞争力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实践呼唤:持久繁盛“经纶策”提升竞争力:多国区域政策的中心20III「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界,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使得经济、科技和社会活动的时空概念、决策安排和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交往更加频繁;作为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相互间的竞争口益直接而激烈;区域在处理地方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区际关系变得口益不确定,区域差距扩大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把握全球化的机遇,应対一•体化的挑战,0ECD国家,区域政策开始从区域间资源分配为中心转向以提高区域竞争力为中心。提升竞争力:中国区域政策的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山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増强,流动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越來越大,目前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区域差距最大的水平。如何有效缩小区际差距,促进落后区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保证先进区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新世纪以來,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同时指示东部率先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区域政策的指向从简单的制定优惠政策和输血式的援助,转向构建区域优势的造血式能力建设,越來越将促进地区发展的中心环节聚焦到提升区域竞争力。提升竞争力:中部崛起战略的考量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央的优惠政策,自身的改革开放探索,实现了率先崛起,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年,分別为55%、19%、17%、9%o新世纪以来,在东部继续率先发展的同吋,中央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地区进一步塌陷。2001〜2005年,东部、中部、%、%、%%。中部成为中国之软肋,冇•接威胁中国经济的全而、协调和健康发展。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和国际区际竟争FI益激烈的背景下,捉高中国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区域战略就是中部崛起,Hu要实现加快中部的发展,基木路径就是提升改善中部的环境,提升中部吸引要索、转化资源、占领市场的能力,基本不量应该是提高中部的区域竞争力。二、分析框架:区际竞争“八阵图”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和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从而更多、更快、更好和可持续地创造物质和非物质财富,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区域是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综合体,区域拥有和可利用的产业、要素和环境的规模、质量及其千变万化的组合,产生千差万别的竞争力,就像屮国古代军事战争中的排兵布阵,不同的军事要素千变万化的纽•合,会形成不同的战斗力。借鉴中国古代兵法的排兵布阵Z“八阵图”术语,我们将彫响和构成区域综合体的因素,归纳为九大方面,构成区域竞争力的“八阵图”,一-,决定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而通过竞争决速城市的兴衰。图1区域竞争力概念框架:“八阵图”产业体系是支撑。区域产业体系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态势,决定区域创造财富的规模、水平和潜力。高级产业结构比低级产业结构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产业发展和升级是区域发展和竞争的永恒主题。金融资本是动力。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完善的金融币场体系是区域产业繁荣的前提;发达的金融服务业是区域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是源泉。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生产要素特性。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髙,使企业获得资源和市场的垄断优势。人力资本是根本。区域发展是为了人,也依赖人。区域人口规模及消费水平决定区域市场的规模;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产业的规模、层次。教育决定区域的人力资源潜力。资源环境是基础。便利的区位,可以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也是导致要素和产业聚集的初始条件。宜居环境影响人才和其他高端生产要素的聚集,自然资源相对丰裕度是落后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基础。作为非流动性特点,环境决定区域的未來。基础设施是载体。城市基础设施的容彊大小决沱该城帀的产业规模。完善的先进的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福利,同时增强了区域対外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制度文化是灵魂。赚钱意识浓、追求发财的风俗浓,能对居民形成强烈的创业激励,道徳操守良好,能対居民行为产生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而创新氛围决定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产业。有效的企业制度、自山的市场制度、合理的监管制度和健全的法制环境,能确保要素自山地流动、合理配遗和有效利用,能够激发创业和创新热情,克服偷懒和机会主义。外部条件是带动。在开放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可以利用外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