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亲子关系比亲子教育更重要,父母必读—明阳天下夏令营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 那什么决定性格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 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 与我们今天的事业, 婚恋, 亲子关系, 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 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 “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 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那么, 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 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种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比如说宝宝跟你说, “妈妈, 这个小狗好可爱啊! ”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 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第二种是无关反应。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 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 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 “你作业写了没?”。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 经常得到无关反应, 那么, 长大后, 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 于是变得冷漠。当然, 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 在自闭于自己的世界中时, 思路很清晰, 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第三种是情感逆转。“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 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 被活生生地拧回去。当我们成年之后, 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 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 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第四种, 就是不想回应。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 比如自己掉坑里了, 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 就会呼喊“妈妈”, 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妈都不会来救我”。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 不愿意回应孩子, 你可以跟孩子说, “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 妈妈想自己待一会, 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控制是最坏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 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 要不要制止?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孩子在 1 岁之前, 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 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 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 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 只要他们不被打扰, 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如果孩子在 1 岁之后, 它还要吃手指, 那怎么办? 答案还是: 不作为, 就让他吃。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 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 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 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 千篇一律, 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怎样让孩子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