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辽宁省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doc

格式:doc   大小:56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辽宁省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doc

上传人:ielbcztwz24384 2020/8/7 文件大小:5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辽宁省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辽宁省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1.(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无疑将给山东的科研事业带来一个冠冕堂皇的未来。,许多人似乎忘记了节俭的美好传统,餐桌上的残羹冷炙很少有人带走。,各国政要之间的互访、民间组织的交流,都是这一****俗的表现。,夸大产品功能,捏造试验数据,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上当受骗。2.(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常德市有关部门针对广大橘农柑橘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柑橘宣传力度、组织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橘农们打开销路。,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东北林业大学作出决定,号召全校师生向在危险关头舍己救人而身负重伤的大二学生刘家霖同学学****并授予刘家霖“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3.(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哲学的追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在这一点上,     。然而,哲学却不肯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而要求对问题做出理由充足的回答。在这一点上,     。灵魂的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       。正是这一点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宗教和科学更加伟大的东西。①哲学与宗教相似   ②哲学与科学相似③哲学又和科学一样 ④哲学和宗教一样 ⑤哲学面对科学,敢思宗教之不思,又立足宗教,敢疑科学之不疑⑥哲学面对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1分)4.(6分)(2018高三下·新津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