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壮族天琴源流探微.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壮族天琴源流探微.doc

上传人:ktdmzug142 2020/8/7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壮族天琴源流探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壮族天琴源流探微[摘要]通过对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初步认为:壮族天琴发源于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古为金龙峒),源自当地原住民族壮族布傣族群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礼器或法器“叮鼎”,其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至汉代的骆越人。宋至清代流传至凭祥、宁明、防城等地,中法战争后流传到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地区。[关键词]壮族;天琴;分布;源流[作者]李妍,广西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095-011 本文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08CMZ002)成果之一。天琴是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属壮族民间巫文化的产物,是当地壮族群众进行祭祀、说唱及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必不可少的乐器。目前,天琴主要分布在广西龙州县金龙镇、上龙乡、霞秀乡(今为龙州镇)、彬桥乡、下冻镇等一带,其中,金龙镇贵平村板烟屯,双蒙村板池屯,高山村板闭屯,横罗村其逐、板罗屯,民建村板送屯,以及上降乡的梓从、鸭水附近等地为主要流布地。宁明县城中镇怀利村和寨安乡下围村以及当地各乡镇大的行政村均有分布。此外,在凭祥市凭祥镇南山村、友谊镇莫阳村,其余乡镇如上石镇、夏石镇也有分布。防城区则主要分布在十万大山脚下北仑河源头峒中镇的板八村和那良镇的里冷、滩散等村。天琴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源于何物?其功用如何?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有何关联?过去虽有学者做过研究,因囿于资料,看法不尽一致。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记载和田野调查资料,对桂西一带的壮族天琴源流诸说进行初步梳理,将天琴源流的研究划分为民间传说、巫信仰说、地缘说和族源说四种。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壮族天琴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至汉代的骆越人,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应在金龙峒即今天的龙州县金龙镇,源于当地巫师的祭祀法器“叮鼎”,从宋代至19世纪初相继流传到凭祥、宁明、防城等地,中法战争后流传到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北部地区。一、天琴称谓的由来天琴是流传在左江上游地区壮族布傣族群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的法器和神圣之器,当地壮语称为“叮叮”或“鼎叮”,龙州县民间一些地方称之为“马铃马琅”;龙州、宁明等地方文献记载中也多以“叮”、“鼎”指代天琴,均是根据天琴发出的声音而名之。龙州县布傣经书中用“糸呈”(读“ding”,意为神王之器)来记录天琴的称谓,也是模拟天琴发出的声音而名,属于拟声词。民间也有称之为“甸鼎”的,壮语意为“本地的琴”。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范西姆先生撰写的“天琴”词条云,天琴得名是由于音译,“叮叮”是壮语的发音,而“天琴”则是汉语对壮语“叮叮”的称谓。另一种观点认为“天琴”这一称谓是意义和音译上的双赢。“天琴”是“天”这门综合艺术中的一个乐器种类,这在《防城县志》和《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中均有史料记载:《防城县志》:“跳天:‘天’为峒中、板八壮族民间艺术的总称,包括歌、舞、琴,分别称为‘天歌’、‘天舞’、‘天琴’。”《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天琴)用于独奏、伴奏,是壮族称为“天”的文娱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唯一乐器。所谓‘天’,就是用天琴独奏或伴奏的各种文娱活动形式的总称。其本来是‘天婆’(巫婆)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称为‘做天’,意在祈求神仙保持平安,消灾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