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确定.pdf

格式:pdf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确定.pdf

上传人:yzhlya 2016/3/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确定.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标准规范交流园地·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确定赵世明赵锂王耀堂杨澎刘鹏朱跃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摘要概要介绍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中一些主要内容及其确定的技术依据。主要包括雨水利用的方式与选择,雨水利用设施建设规模的确定,回用雨水的水质标准,雨水回用与中水系统的关系,雨水利用工程的适用条件,水质处理工艺的选择与确定,汇水面径流系数的确定,地下建筑顸部覆土层的入渗,根据降雨强度公式计算径流水量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规范收集入渗处理回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以下简称“规范”)已于2006年11月出版发行,并将于2007年4月1日施行。该“规范”涉及的建筑与小区占据着城区近70%的面积[1],并且是城市排水系统的起端,因此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是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主要部分,并决定着城市雨水利用的效果。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是新兴的领域,新规范的起点水平将对这个领域的技术发展造成长期影响,因此规范编制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都经过了仔细的寻证。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对其中的部分问题概要罗列,暂不展开论述。。1雨水利用的方式与选择雨水利用规定了三种方式:土壤入渗、收集回用和调蓄排放。其中调蓄排放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减轻城市洪涝,符合“规范”总则的要求,因此推荐了其适用场所:为削减城市洪峰或要求场地的雨水迅速排干时,宜采用调蓄排放系统。三种方式都已在国际上应用多年,属成熟技术。雨水利用方式选择的基本思路是:地面雨水采用人渗,屋面雨水采用人渗还是收集回用由技术经济比较决定。地面雨水采用入渗而不收集回用的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地面特别是路面雨水污染较重, COD和SS等主要指标比屋面雨水成倍增高Z2];第二,地面特别是绿地雨水收集效率(径流系数)低,仅约为屋面雨水的1/4或1/5。 2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规模(1)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规模从两个层面做了规定。第一,分别对三类设施(人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的规模进行规定;第二,规定建设用地内雨水利用设施的总规模。雨水人渗设施的规模:人渗设施的24 h渗透能力不宜小于其汇水面上重现期2 a的日雨水设计总量;入渗池、井的日人渗能力,不宜小于汇水面上的年均最大24h雨水设计总量的1/3。入渗系统应设有储存容积,其有效容积宜能调蓄系统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收集回用设施的规模:回用管网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不宜小于集水面日雨水设计总量的40%,降雨重现期宜取1~2a。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储存设施,雨水储存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宜小于集水面重现期1~2a的日雨水设计总量。调蓄排放设施的规模:调蓄排放系统的降雨设计重现期宜取2a,日雨量的排空时间宜取12 h。建设用地内雨水利用设施的总规模: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的水平或规定的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a,宜按2a确定。(2)上述确定的雨水利用设施建设规模,依据要点为:①根据大学本科教材《水文学》,雨水工程的水量平衡计算中一般采用多年平均降雨量(又称正常降雨量)[3]。根据文献E4]中的数据,年均降雨近似于2a重现期降雨。②借鉴农业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经验,设计频率或保证率一般取50%~90%[4I, 相当于降雨重现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