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0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doc.doc

格式:doc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0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doc.doc

上传人:xinsheng2008 2016/3/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0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教学难点: ,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教学方法: 1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1881 ~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 1926 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 2 《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 12岁到 17岁)在这里读书。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 1926 年9 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 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 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 “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 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 7分钟(大约 3500 字)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 三味书屋:害怕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3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 、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 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 长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