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区域规划的概念与区域划分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7区域规划的特点(重点)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1生产的增长(经济增长),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14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福利水平,区域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分析:是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资源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对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论证,也应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重点研究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先行产业及其发展策略,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等问题。、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1生产的增长(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3产业结构的改进4资本的积累5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第2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体系(看书)(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7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1)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