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论中国经济学的精神品格.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中国经济学的精神品格.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6/3/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中国经济学的精神品格.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中国经济学的精神品格经济学的精神品性是经济学发展的灵魂支撑, 也是经济学走向学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 中国经济学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融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生活之中, 鲜明地呈现着自己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一、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精神品格 1. 实践性——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合理内核与内在追求。 实践性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哲学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合理内核与主张,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灵魂。 中国经济学所凸显出的这种实践品性是指经济学对社会世界的理解、 阐释及构成关系。 这是经济学区别于一般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学的属性和合理评价经济学当代社会意义的重要前提。 经济学与现代社会, 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和社会的整体结构有着内在的契合和构成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 经济学领域具有明显和强烈的实践性。 中国经济学从诞生到今天, 历史虽短, 却始终充溢着浓郁的求实致用性和求真致知性。 在经济学最初从西方导入之时, 就有“经世之学”、 “富民之学”、 “强国之学”之称。 当时因内忧外患而引发的救亡图存的迫切形势与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的契合, 使中国经济学从一开始就被蒙上了“经济强国”、 “实业救国”等求实致用性色彩。 不仅如此,19 世纪末经济学在中国的导入和产生, 也使中国学者在研究学问、 获取知识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学中大量借鉴采用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开辟了从社会现实和经济事实中求取真知, 获取学问的道路。 这一道路的开辟也更强化了经济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取向, 推动了一大批学者走出书斋步入生活, 步入民间, 步入工厂, 步入田野, 熔铸了中国经济学求实致用和求真致知的实践性品格。 在当代, 经济学更是不断地、 及时地渗入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变和改造着作为经济学之研究对象的社会本身, 影响着人们行动价值判断和目标选择, 以至于我们难以区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现实生活和边界, 也难以确定经济现实、 生活经验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之链。 如果说, 中国经济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那么, 中国经济学始终如一所进行的, 就是这一具有求实致用、 求真致知性工作。 在求真的基础上, 它始终不渝地将自己的问题视阈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始终不渝地把现实的中国经济与中国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立足点、 源点和归宿。 2. 科学性——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与理性诉求。 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 实证性、 综合性的科学, 它并不将自己建立在一般经济常识和依靠无确凿根据的经验与信念的基础上, 它是一门科学, 必须依靠科学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这些科学的证据和认识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